2007年8月20日星期一

如何分析及選擇保險股(林森池)

(節錄自證券分析實踐)
如何分析及選擇保險股

  過去十年,內地人壽保險的保費增長迅速,由1994年的一百六十二億元人民幣,上升至2003年的三千零一十一億元人民幣,年複式增長率超過40%,前景樂觀,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因素:

  一、隨內地經濟快速發展,個人收入穩步上移,市民可利用儲蓄,考慮為家人及未來生活保障作出安排,而最立竿見影的方法,便是投保;

  二、政府亦積極改革退休及醫療的社會保障,鼓勵人民為個人的保障作未雨綢繆;

  三、中國經濟仍處於發展中的初期階段,人壽保險業整體的滲透率偏低,2003年的人壽保費只佔國民生產總值的2.6%,根據北京中央財經大學郭演蘇教授的研究,以2002年5月7日,中國北方航空公司由北京飛往大連的空難作一實例,該事件中共有一百零三名旅客罹難,遺憾地竟無一人持有壽險保單,上機前自行購買航空意外保險的,僅有四十二人,而且保額偏低,平均只有二十萬元人民幣;

  四、中國保監會對壽險經營商的監管過度嚴謹,經營商的投資渠道寥寥可數,目的是要確保壽險經營商的賠償能力,投資工具的套現靈活性要求相當高,股票的投資比例很小。若果QDII(境內合資格投資機構機制)能夠落實,壽險的經營者可以將部分資產投資到香港及海外市場,爭取較高回報;

  五、借鑑西方已發展的經濟體系,愈富裕的社會,愈是樂意為未來保障作出安排,不少歐洲國家的人壽保費高佔國民生產總值的10%,香港的保費比率亦接近7%。只要中國經濟持續發展,人壽保險市場的增長,肯定從兩方面得益,即是經濟增長再加上滲透率的上升,這種經營環境,對未來人壽業務發展是絕對有利的;

  六、2005年中國壽險市場將進一步對外開放;不過,外商仍然只能夠以合資形式經營,持有股權最高可達51%,短時間內,外資是無法在中國所有大城市,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大網絡,對現已站穩的經營者,構成的競爭威脅不大。

  站在經營者立場來說,風險性壽險是屬於高利潤的項目,只要覆蓋面闊大,意外死亡率只是佔比例上極小數,賠償率是可以從統計數字中計算出來的,所以發展個人的風險性壽險,能夠使經營商擴闊覆蓋面。團體性的風險性壽險,被視為較低回報的項目。一次煤礦坑或空難的意外,傷亡人數可能高達數百人,牽涉賠償金額不菲,而且團體的議價能力高,經營者往往要以投標形式爭取保單,價格上的競爭直接削減邊際利潤。當然,爭取個人壽險是利之所在;不過,亦需要龐大網絡,以支援眾多的代理人,導致經營成本昂貴,若果產品不合潮流,無法暢銷,龐大的銷售隊伍反而成為沉重的負擔。

  九十年代中期,中國經濟一度過熱,利率高企,當時傳統性的保單(含有儲蓄性的),例如終身、定期及兩全壽險等,都是根據「定息回報」;這類保單一度非常受歡迎,即是以定額供款,供滿二十年或若干年後,投保者可以取回本身的供款外,還可以收取定額回報,期間投保者亦享有風險性的壽險保障。最近幾年利率低迷,所有經營商都要為這類「定息回報」保單賠本。

  1999年中國保監會鑑於利率回落,經營商要為定息回報的保單賠本,所以設定了2.5%的最高定息保證收益率,這措施令傳統的終身、定期及兩全壽險產品失卻吸引力;所以自1999年以來,經營商積極推廣「分紅回報」的保單,代替「定息回報」的保單。「分紅」的回報率再不是固定的,視乎經營商將保費投資所獲得的回報高低而定,以70%比例分紅予投保人士。因為銀行存款利息低迷,所以這類分紅產品亦受歡迎。為了提高吸引力,不少分紅的保單亦附帶有健康保險(醫療保險)。

  自2004年初以來,中國人壽(2628)推出「鴻鑫」的短期產品,投保人士可選擇供款三年、五年或十年,期滿後投保者可以取回本身已供的款項,但放棄了投資上的分紅成分,換取終身享有壽險的保障。經營者在這段時間就賺取保費的投資收益,用作購買投保者未來的壽險,對經營者來說,供款年期愈長愈有利;根據中國人壽的中期報告,「鴻鑫」這短期產品大受個人投保人士歡迎,於2004年的首六個月已佔公司新保單收入的44.6%,使公司上半年的保費收入上升至三百一十四億元人民幣,較2003年上半年增加43%。同期,平安保險總保費收入則下降9.1%,至三百二十三億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