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6日星期五

中移動只能平穩增長 3G上客量落後

from香港經濟日報
 ˙中移動(00941)1月上客量511萬戶,環比增長21%;3G上客量僅49萬戶,環比升13%。

 ˙中國聯通(00762)1月3G新增用戶雖環比跌7%,惟上客量仍達85萬戶,遠高於中移動。

 ˙2010年3G用戶料以倍計增長,是三大電訊商主戰場。

  三大電訊商昨日齊齊公布今年1月上客量,中移動新增客戶511.5萬戶,環比(較去年12月)升21%,是過去4個月來最高月份,惟較去年同期跌23%,總客戶達到5.27億戶。不過,1月3G新增客戶只有49萬戶,環比升13%,未能回到去年10月和11月的上客量66萬戶水平,3G用戶累計390萬戶,似乎難以達到公司今年新增3,000萬3G客戶的目標。

  對手聯通1月新增2G客戶只有80.9萬,略低於去年同期的83.9萬戶,但較去年12月升26%,2G總用戶1.46億戶;相反3G新增客戶環比跌7%,惟仍高達85.3萬戶,較中移動同期3G新增用戶多出74%,目前3G總用戶已達360萬戶,有望第一季超越中移動。

  至於中國電信(00728)並沒有透露3G上客量,但1月移動電話新增客戶為305萬戶,略低於去年12月的310萬戶,但較去年同期增長2倍,總用戶5,914萬戶。

3G客今年冀增3000萬

  筆者上周已指出,去年是3G元年,是鋪網高峰期,踏入第二年開始三國混戰,因為三大電訊商要大量吸納3G客戶,除了爭取原有2G客轉3G外,也要吸納其他電訊商客戶。

  內地媒體指中移動計劃今年要增加3,000萬3G客戶,聯通目標為2,000萬至3,000萬戶,對於去年只有1,000餘萬3G用戶而言,今年3G用戶或可按年翻幾番,反映3G市場是三大電訊商今年主戰場。

  然而,中移動背負發展國產網絡(TD-SCDMA)責任,在3G戰中明顯落後於聯通以及中電信,尤其內地最終批准手機號碼轉台限制,對中移動更為不利,所以中移動一定要中央政策扶持才能達到公司今年目標。筆者過去一直指出,電訊業重組後,中移動高增長時代結束,步入平穩增長期。彭博綜合證券商預測數字下,料中移動09年至2011年的每股盈利只有5.7元、5.8元和5.99元人民幣。

炒回歸概念仍可取

  一如過去所指,目前買中移動是睇回歸概念,若然睇核心業務,要大力吸納3G客戶,保持客戶群優勢,才能增加盈利增長的可能性,故中移動有待努力。

2010年2月8日星期一

內地電訊業6 個事實

明報

分析內地電訊股有兩大困難。一是有太多人同時在分析,所有投資銀行都一定有人不停跟進中移動(0941)、聯通(0762)和中電信(0728)、不停寫報告,結果市場上充斥着正反兩方的意見,投資者左右為難;二是電訊業涉及專門技術是行外人難以明白(TD-SCDMA、WCDMA 和CDMA2000 有何分別?),不是電子公程師出身的投資者,企業提供的資料只能照單全收。

第二個困難我無法解決,第一個困難的解決方法是獨立思考。唯有透過獨立思考,投資者才可以分辨真相與雜音。

格拉罕在《證券分析》裏說,證券分析必須以事實為依歸。讓筆者列出內地電訊行業近年的事實,為之後尋找電訊業的千里馬去鋪路。

事實一、ARPU 下跌是正常現象

自從2002 年起, 中移動的平均每月每戶收費(ARPU)從2008 年的83 元跌至2009 年中的75 元,一年跌了10%,中移動是否有危機?且慢!圖1 是中移動從2002 年起的ARPU,每一年ARPU 有跌幅,但中移動的盈利卻每一年都有增長。

國家工信部每年都會編製「電信綜合價格水平」,就像電訊行業的CPI,平均每年跌12%。原來價格下跌是電訊行業的獨有現象,是科技普及的必然結果;事實上,8 年來中移動ARPU 的跌幅(34%),已經比整體行業(59%)少。

事實二、固網與流動此消彼長

在03 年,流動與固網用戶數量是各佔一半,如今是七三之比;而固網的用戶數量,更在07 年首次下跌。另一個趨勢是流動電話用量增加。在03 年,平均每人每月講約3 個小時;09 年是6 小時。而固網的每戶使用次數,從03 年的每日8 次減少至02 年的4 次,很明顯是流動電話取代了固網(圖2)。三隻電訊股中,只有聯通和中電信經營固網電話,其固網業務前景暗淡是不爭的事實。

事實三、小靈通命不久矣

小靈通是流動和固網的合體:用戶用手機打出,信號被接收站接收後,由固網電纜傳遞。優點是便宜(與固網相同),缺點是信號差、不能全國漫遊。

在2002 年,聯通和中電信沒有流動電話牌照,結果想出小靈通一招,走法律灰色地帶,其合法性一直成疑,但由於收費低廉,為廣大市民喜愛,最高在06 年有1 億用戶。

其合法性使然,小靈通命不久矣,工信部要求小靈通在2011 年底前退市,交出頻道讓中移動發展3G。現時小靈通用戶數量也急跌至4000 萬。

事實四、原有業務競爭沒加劇

2008 年中,電訊業開始重組。重組的結果是6 間變三間:不計3G 業務,上市的移動繼續營運GSM 流動電話,聯通營運GSM、固網電話和寬頻上網,中電信營運CDMA、固網和寬頻。

重組完成至今,很多人都擔心,重組會令競爭加劇,理由是三大集團變成全方位的電訊公司(流動+固網+寬頻),重組開闢了新戰線。

競爭加劇一說不符事實:

.重組前後,GSM 網絡都只有中移動和聯通兩個死對頭,沒有變化;

.重組前,CDMA 網絡由聯通營運;重組後,由中電信收購,一手交一手,競爭沒有增加;

.重組前,固網電話由網通、中電信和鐵通3 間公司經營。重組後,鐵通併入沒有上市的中移動母公司,網通併入聯通,中電信不變,仍然是3 個營運商;

.重組前,寬頻上網有網通和中電信個經營商;重組後,網通變成了聯通一部分,中電信不變,仍然是1 對1。

其實只消細想一下:只有新對手出現,競爭才會加劇。6 間企業變3 間,沒有新人加入,又怎會加劇競爭?

事實五、3G 競賽才剛起跑

真正的競爭不在原有的科技,而是新出現的3G。工信部在2009 年1 月發出3G 牌照:中移動發展國產的TD 制式,聯通發展歐洲的WCDMA,而中電信則發展美國的CDMA2000。

筆者用了很多努力,都沒法搞清楚3 者的分別;總結蒐集資料的結果,大概都指向TD 是新技術,不如WCDMA 和CDMA2000 成熟, 穩定性和速度均較差。

牌照如此分配不難理解。論財政狀况和規模,中移動均凌駕在聯通和中電信之上,是最有能力成功搞起TD 的企業。至於是否如很多分析所言,中央強行將TD 這個燙手山芋拋給中移動,令其無法獨大壟斷市場,純粹是臆測,不屬於事實的範疇。

圖3 是中移動和聯通的每月3G 客戶數量(中電信沒有提供數據)。驟眼看來增長迅速,但相對於數以億計2G 客戶,3G 只是小數目。暫時中移動贏聯通半個馬位,但現在競賽才剛剛開始,要定勝負言之尚早。

事實六、國策支持中移動拓TD

事實是:TD 作為國產技術,得到國家大力支持。

工信部在3G 發牌後,馬上公布了6 大類、15 細項支持TD 的政策,範疇括財政、網絡建設、科技研發等方面,連中移動主席王建宙也說, 「工信部支持TD 政策力度空前」。

上述小靈通的例子,原來是政策的其中一部分。工信部為了不干擾中移動的TD 頻道,便要求聯通和中電信把小靈通在3 年內退市──當時小靈通仍然有7000 萬個客戶!中央為了支持TD,即使犧牲聯通和中電信也在所不惜。

2010年2月3日星期三

爭奪地王的鬧劇

蝸居、蟻族、房奴,這些新詞彙直接反映內地對樓價怨氣很重,阿爺最緊張的就是民生,個個買不起樓,還有什麽和諧可言?去年內地地王頻生,麵粉貴過麵包重現,今年收緊樓市,就是從土地入手。最近發生的兩件事,一件好氣一件好笑,令辛思維對內地土地交易增長了不少知識。

SOHO中國(410)主席潘石屹在博客中開罵,直指北京中服地塊的招標條件為某發展商量身定做,諷刺兩方「直接簽合同不就行了嗎?」事源北京CBD核心區中服地塊,的入標條件是須為註冊資本不少於50億元人民幣的金融機構與房地產開發企業組成的聯合體。符合要求的金融機構不多,離賣地只有一個多月,毫無準備的企業找到合作金融機構的機會還低過北京市區不塞車的可能性。所有人都說,這塊地「內定遠洋(3377)」,因為國壽(2628)剛成為遠洋第一大股東。

有人說,SOHO潘石屹「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SOHO在這一次樓市復蘇中搶地慢人一拍,心情有那麽一點酸酸地,不足為奇。不過,潘石屹說的情況恐怕也是事實。不少發展商都拍心口,「我們的優勢就是與當地政府關係好!」部分發展商或者其母公司有機會參與城市土地一級開發,在二級市場投地都特別「十拿九穩」。

另外一單就似鬧劇多一點。最近北京首次出現地王被收回,被收回的地塊是順義區天竺地塊,乃去年底大龍地產力壓龍湖(960)、百仕達(1168)、遠洋、保利等十二 間開發商,以50.5億元的高價獲得,是北京單價、總價均破紀錄的雙料地王。據當時媒體報道,當拍時價格上升到48億時,僅剩下大龍地產和百仕達兩強相爭。經過一百八十九輪競價,大龍地產報出50.5億元時,現場所有眼光都投向百仕達,但百仕達沒有再應價。拿不到地的百仕達固然失落, 但據說大龍投到地後也是一臉手足無措,毫不雀躍。

截至去年第三季度,大龍地產資本只有29.41億元,根本無法支付地價。按正常邏輯來說,一個總資產只有30億元的公司,不會這麽進取鯨吞50億元的土地,除非有人「撑腰」。經常有人說,大陸地價高企,發展商固然是始作俑者,但地方政府也是推手,因為不時有公司在拍賣中為當地政府抬價。這一次是不是偷雞不成蝕把米?不敢說。大龍是北京當地企業,據在場開發商透露,事後有人低聲下氣希望蝕讓或合作開發該土地。百仕達冷眼旁觀,能不從心裏笑出來?「唱反調」的人從來都會獲得更多目光注意,但他們一般會有兩個下場,一是孤獨地堅持己見,最後吐氣揚眉﹔二是大家嗤之以鼻,最終被市場打敗。看了SOHO中國(410)行政總裁張欣在China International Business的訪問,作為一家發展商的最高決策人,張欣和主席潘石屹兩夫婦都是有「吉士」批評政策製造泡沫的民企老闆,但走出來高聲喊「盡沽」的人,還數張欣。

在老外眼中,這種姿態甚至有美國地產大亨Sam Zell的影子,但彼在美國,咱們活在中國,發展商要做到「高沽低抄」,還有一層難度叫政策莫測。

昨日,Sam Zell上了新聞標題,其持有的公司決定在紐約斥資37億美元買入三幢豪宅大廈,涉及近910個單位。銀碼雖不算很大,但大家腦中浮現的疑問當然是,地產大亨是否「摸底入市」。Zell的買賣之所以被視為頂與底的指標,全因這位芝加哥地產大亨往績實在驕人。

有美地產大亨影子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Zell剛踏出校門,立即與胞弟建立地產公司。1973年,美國房地產市場大跌,Zell在三年內進行的資產收購達30億美元,以極低價買地,並向放貸人保證會負責所有損失,第一役,他漂亮勝出。1976年,Zell成立Equity Office Properties,後來成為美國規模最大的辦公室大樓集團。不過,此君所做的都是收購買賣及管理,因為在他眼中,發展物業風險太高。

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中,Zell再在房地產周期中聲名大噪,但令他獲得更多掌聲的是2007年2月以230億美元「天價」,向Blackstone出售Equity Office Properties,「附送」160億美元負債。2007年之後美國房地產市場如何,或者接貨後Blackstone命運如何,大家都心中有數。

有人說,Zell看透市場時機,他則淡然應之曰:「一切都是供求問題而已。」至於SOHO中國,大抵是張欣本身具有投資銀行背景,其對資本市場的掌握,猶如得到幸運之神眷顧。辛思維記得,2007年10月初,SOHO中國掛牌上市,趕上牛市尾班車,籌集近150億元後,人家負債纍纍,公司卻有大量現金久未動用。2009年5月,股市開始回升,公司發行一批可換股債券籌近28億元,是區內首批以換股債融資的企業,並聲言將在上海及北京全力「抄底」。及至2009年8月,公司作價24.5億元人民幣,拿下有「上海第一爛尾樓」之稱的東海廣場第一期項目,時間之準,令不少人折服。

事隔未到一年,內地房地產市場已經翻了一個天,公司口吻出現一百八十度轉變。原文訪問是英語,筆者嘗試把部分內容節錄成中文,以供讀者參考。

問:你們目前對房地產市場的整體觀點是怎樣?

張:基本上,除了北京地安門是會長期持有的項目之外,我們的策略是沽售所有存貨。房地產生意應該着重租賃息率,興建一幢樓,放租出去,得到一個不錯的回報率。但是,中國因為有資產泡沫,人人都想要買資產,那管最後能否再租出去。

樓價太高,租金太低,如果你持有物業,回報會很低。對我們來說,沒理由再繼續持有物業,所以策略是將所有東西都賣出去。……策略是保留大量現金,盡快沽清,加快資產周轉,比以前更快。

問:你認為這個泡沫何時才會爆破?

張:我不知道。我們真的不知何時才是結束,但我們的觀點是,這是泡沫。……如果政府明年(2010年)繼續採取寬鬆貨幣政策,市場會繼續這樣,無論這種投資是浪費與否,人們仍會繼續買,我們則繼續建,然後賣。

假如有香港話詮釋,這回答就是「我賣的樓都已經貴到不合理,你硬是要買,我那有惜貨的理由,現在策略是盡沽。」而且,「並不是我要你高價接貨,是你買家心甘情願。」在商言商,這是精明之道,但「唱反調」看淡之勢,與大家看到的一塊塊「地王」誕生,對後市是兩個不同判斷。

盡沽、入貨俱有風險

張欣與潘石屹會不會如Sam Zell般,對房地產周期高低掌握準繩到家,很視乎這個泡沫何時結束。然而,正如張欣所言,泡沫何時結束,「不知道」﹔而且,這是一個全由中央政策主導的市場,能否如美國市場般,讓人看得透?

屬泡沫派的中金經濟師哈繼銘拋出一個限期─「十年」。他預料,內地樓價在十年後會大跌,期間走勢如何說不準。說穿了,即是「看不通」。大家可以想像,樓價十年居高不下,但發展商物業賣光,新貨又未落成,等如一間工廠已沒貨品可以出廠,這對有現金的公司還可以,負債公司就麻煩了。反過來看,樓價短期內下跌,落成新樓不得不賣,發展商當然會虧蝕,2008年的故事就是這樣。如此看,「盡沽」與「入貨」都風險處處。

---
SOHO中國對泡沫的清心直說
「唱反調」的人從來都會獲得更多目光注意,但他們一般會有兩個下場,一是孤獨地堅持己見,最後吐氣揚眉﹔二是大家嗤之以鼻,最終被市場打敗。看了SOHO中國(410)行政總裁張欣在China International Business的訪問,作為一家發展商的最高決策人,張欣和主席潘石屹兩夫婦都是有「吉士」批評政策製造泡沫的民企老闆,但走出來高聲喊「盡沽」的人,還數張欣。

在老外眼中,這種姿態甚至有美國地產大亨Sam Zell的影子,但彼在美國,咱們活在中國,發展商要做到「高沽低抄」,還有一層難度叫政策莫測。

昨日,Sam Zell上了新聞標題,其持有的公司決定在紐約斥資37億美元買入三幢豪宅大廈,涉及近910個單位。銀碼雖不算很大,但大家腦中浮現的疑問當然是,地產大亨是否「摸底入市」。Zell的買賣之所以被視為頂與底的指標,全因這位芝加哥地產大亨往績實在驕人。

有美地產大亨影子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Zell剛踏出校門,立即與胞弟建立地產公司。1973年,美國房地產市場大跌,Zell在三年內進行的資產收購達30億美元,以極低價買地,並向放貸人保證會負責所有損失,第一役,他漂亮勝出。1976年,Zell成立Equity Office Properties,後來成為美國規模最大的辦公室大樓集團。不過,此君所做的都是收購買賣及管理,因為在他眼中,發展物業風險太高。

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中,Zell再在房地產周期中聲名大噪,但令他獲得更多掌聲的是2007年2月以230億美元「天價」,向Blackstone出售Equity Office Properties,「附送」160億美元負債。2007年之後美國房地產市場如何,或者接貨後Blackstone命運如何,大家都心中有數。

有人說,Zell看透市場時機,他則淡然應之曰:「一切都是供求問題而已。」至於SOHO中國,大抵是張欣本身具有投資銀行背景,其對資本市場的掌握,猶如得到幸運之神眷顧。辛思維記得,2007年10月初,SOHO中國掛牌上市,趕上牛市尾班車,籌集近150億元後,人家負債纍纍,公司卻有大量現金久未動用。2009年5月,股市開始回升,公司發行一批可換股債券籌近28億元,是區內首批以換股債融資的企業,並聲言將在上海及北京全力「抄底」。及至2009年8月,公司作價24.5億元人民幣,拿下有「上海第一爛尾樓」之稱的東海廣場第一期項目,時間之準,令不少人折服。

事隔未到一年,內地房地產市場已經翻了一個天,公司口吻出現一百八十度轉變。原文訪問是英語,筆者嘗試把部分內容節錄成中文,以供讀者參考。

問:你們目前對房地產市場的整體觀點是怎樣?

張:基本上,除了北京地安門是會長期持有的項目之外,我們的策略是沽售所有存貨。房地產生意應該着重租賃息率,興建一幢樓,放租出去,得到一個不錯的回報率。但是,中國因為有資產泡沫,人人都想要買資產,那管最後能否再租出去。

樓價太高,租金太低,如果你持有物業,回報會很低。對我們來說,沒理由再繼續持有物業,所以策略是將所有東西都賣出去。……策略是保留大量現金,盡快沽清,加快資產周轉,比以前更快。

問:你認為這個泡沫何時才會爆破?

張:我不知道。我們真的不知何時才是結束,但我們的觀點是,這是泡沫。……如果政府明年(2010年)繼續採取寬鬆貨幣政策,市場會繼續這樣,無論這種投資是浪費與否,人們仍會繼續買,我們則繼續建,然後賣。

假如有香港話詮釋,這回答就是「我賣的樓都已經貴到不合理,你硬是要買,我那有惜貨的理由,現在策略是盡沽。」而且,「並不是我要你高價接貨,是你買家心甘情願。」在商言商,這是精明之道,但「唱反調」看淡之勢,與大家看到的一塊塊「地王」誕生,對後市是兩個不同判斷。

盡沽、入貨俱有風險

張欣與潘石屹會不會如Sam Zell般,對房地產周期高低掌握準繩到家,很視乎這個泡沫何時結束。然而,正如張欣所言,泡沫何時結束,「不知道」﹔而且,這是一個全由中央政策主導的市場,能否如美國市場般,讓人看得透?

屬泡沫派的中金經濟師哈繼銘拋出一個限期─「十年」。他預料,內地樓價在十年後會大跌,期間走勢如何說不準。說穿了,即是「看不通」。大家可以想像,樓價十年居高不下,但發展商物業賣光,新貨又未落成,等如一間工廠已沒貨品可以出廠,這對有現金的公司還可以,負債公司就麻煩了。反過來看,樓價短期內下跌,落成新樓不得不賣,發展商當然會虧蝕,2008年的故事就是這樣。如此看,「盡沽」與「入貨」都風險處處。

王建宙指中移回內地 比匯控更迫切

【明報專訊】中移動(0941)已多次重申回歸A股的渴望,公司董事長王建宙昨日在出席達沃斯經濟論壇時,接受中央電視台訪問,再次表示期望可盡快回內地上市。

他說公司正等待上海國際板的實施細則出台,並透露在論壇上與匯控(0005)主席葛林碰面時,雙方曾談及到上海國際板上市問題,王建宙認為中移動回內地上市比匯控更為迫切。

王建宙稱,葛林對匯控到內地上市一事態度很積極,更提及一些英國企業也很想盡快到內地上市,葛林指匯控不缺錢,到內地上市是希望投資者加深對匯控的了解,並且可幫助匯控的內地業務發展,以拓展中國市場。不過,王建宙指出,連匯控也這麼積極想去內地上市,中移動作為在紐約及香港上市的紅籌公司,需要就更加迫切了,因此希望有關部門能盡快定出國際板的實施細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