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8日星期六

SOHO中國售樓全年目標高出1.5倍

 【本報訊】SOHO中國(0410)公佈,截至昨日為止,今年以來的銷售額達125億元(人民幣,下同),較原訂全年目標高出1.5倍。在去年中開售的 北京三里屯SOHO,今年以來銷售額約83億元,而過去一個月公司銷售額逾20億元。SOHO中國主席潘石屹早前透露,年初所訂的2009年全年銷售目標 只為50億元。

2009年11月24日星期二

10月壽險保費加速“回暖”

記者方華 繼前三季度壽險保費收入在去年同期較高基數的背景下維持了穩定增長態勢,今年10月份,壽險保費在基數效應影響因素減弱的情況下,保持了較為明顯的“回暖”態勢。

10月“回暖”

據官方統計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10月,全國人身險業務在去年增幅較 大的基礎上實現了穩定增長,保費收入達6929.1億元,同比增長5.7%,較前三季度4.1%的增速提高了1.6個百分點。

顯然,這一5.7%的同比增幅,較今年前8個月的2.3%、今年上半年的3.6%的同比增長幅度,已呈現出明顯“回暖”的態勢,盡管對比2008年前10個月人身險保費5 8.1%的同比增速,這已經是巨幅收縮。

具體到壽險保費數據,官方統計顯示,今年1月至10月,全行業壽險保費收入達到6250.27億元,同比增長6.68%,這較今年前三季度4.9%的增長速度,提高了1.

78個百分點。

然而從單月壽險保費收入來看,10月份全行業僅實現壽險保費收入526.92億元,這在今年前10個月的單月保費收入中,僅僅略高于5月份的523.84億元和7月份的496.62億元,其他7個月份的單月保費收入,均高出這一水平。

數據顯示,繼今年一季度壽險業成功實現“開門紅”之後,從4月份至10月份的壽險單月保費收入,增長相對平緩,並無明顯起落———今年1月至10月,單月壽險保費收入依次為:783.47億元、760.83億元、814.69億元、538.29億元、523.

84億元、639.04億元、496.62億元、529.06億元、637.51億元、526.92億元。

顯然,基於業務結構轉型的推進和銀保業務的壓縮,壽險月度保費收入並無明顯的環比增長態勢,但隨轉型工作的持續推進,以及2008年第四季度壽險保費高基數效應的影響因素減弱,壽險保費同比增幅在今年第四季度開始進一步“回暖”。

低基數帶來“正增長”

日前,三大保險股相繼披露今年前10個月的保費收入數據,其中在前三季度持續“負增長”、但9月單月保費相繼“轉正”的中國太保和中國人壽,10月份單月保費收入繼續延續9月的“回暖”態勢。

中國人壽公告顯示,前10月未經審核累計原保險保費收入約為2547億元,同比降3.8%,降幅和上月相比進一步收窄;且10月單月保費收入為174億元,同比增長7 .4%,延續了9月以來的“正增長”態勢。但從環比數據看,仍然下跌了34.59%。

“雖然環比下降,但同比仍然增長了7.41%,這主要是由於2008年同期下跌幅度過大,在9月份保費同比增長35.71%的基礎上,10月份因季節性波動和假日因素,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銀河證券分析師許力平認為,中國人壽10月份的表現 略低於市場預期,反映出公司仍然處於結構性調整中。

“但這基本符合中國人壽的戰略目標,即2009年持續推進壽險業務結構性調整,不惜以犧牲短期的市場份額為代價,換取內含價值的加速增長。”許力平預期,未來兩個月,中國人壽保費收入將繼續保持同比增長的態勢,原因在於2008年11月至12月中國人壽僅實現保費收入160億元和148億元,總體而言,今年全年保費收入有可能出現同比1%至2%的小幅下跌。

另據中國太保公告,今年前10個月壽險保費累計實現562億元,同比仍然負增長4.5%,但較1月至9月保費同比負增長7%,降幅已經有所收窄;並且10月份單月保費收入達54億元,同比增長近26%,這較9月份單月保費同比上升21%的幅度,繼續 保持了良好勢頭,但從環比數據來看,仍然下降了16%。

“因2008年同期的低基數效應,太保壽險業務10月同比增長近26%,增速較9月持續加快,這是太保壽險業務連續兩個月實現20%以上的同比增長,不過我們認為 主要原因還是由於2008年同期業務下滑的過快。”許力平認為,同樣是出于10月份假日因素和正常的季節性波動等原因,中國太保壽險保費出現了一定幅度的環比下跌趨勢。

“雖然短期業務有所下滑,但由於受到上海市政府的重點支持,公司將充分受益于上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崛起,同時增發H股申請已獲有關部門批准,登陸香港股市已經進入倒計時,預計H股發行成功後,公司整體實力將大為增強,使其未來有能力採取更為進取的市場策略。”許力平如是預測。平安持續“激進”據中國平安公告顯示,作為平安集團的核心業務,前10月累計實現壽險保費收入1122.14億元,同比增長32.8%,這較前三季度33.5%的增長速度,稍有下降,但仍然遠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其中10月單月保費收入為88.87億元,同比增長25.0% ,這較9月份28%的增長速度,同樣略有放緩。

“今年以來,中國平安的壽險業務因為沒有結構調整壓力和2008年高基數的影響,保費增速一直領先于行業平均水平,其中10月單月個險新單保費收入同比增長50%以上,但銀保渠道保費增速略有放緩。”申銀萬國分析師孫婷如是稱。

10月份,平安壽險仍然維持4.25%個人渠道萬能險結算利率不變,而同期中國人壽和中國太保的萬能險結算利率分別為3.9%和3.85%,平安萬能險仍然保持了相對的競爭優勢。

“在具有明顯吸引力的萬能險結算利率、較高的代理人營銷能力、公司加強銀保渠道建設等因素的驅動下,平安壽險今年以來保費收入實現了強勁增長,同時業務質量仍然保持在較高水平,目前盡管月度增速較年初數月略有放緩,但屬於公司業務增長規模達到目標後策略性調整的結果,保費收入總體保持強勁增長的趨勢,仍在平穩延續。”中金公司分析報告預期,平安壽險保費收入應能保持高速增長,壽險保單的利差空間也有望繼續擴大,在較為審慎的產品盈利能力假設下,預計平安壽險2009年一年新業務價值增長率可望達到30%以上。

2009年11月21日星期六

王建宙:中移動在籌備國際板上市

  在出席2009移動通信亞洲大會及2009國際LTE論壇時,中移動總裁王建宙表示,有關在上海國際板上市之事宜正在推進,籌備工作已啓動,希望監管當局儘快落實細節,目前仍在挑選保薦人。

  盡管國際板的推出進程尚不明確,但很多境外公司都已在積極準備上市國際板。目前,紐交所、匯豐銀行等外國企業都希望能成為國際板試點之一。也有消息稱,未來12個月內,將有幾家紅籌股公司登陸上海國際板,中國移動就是其中之一。

  在國際板的視野中,紅籌股被認為是最有可能進入候選名單的一塊企業資源。之前上證所內部人士的信息顯示,接納紅籌股回歸是國際板的重要功能之一。作為特殊時代的產物,效益良好的一些紅籌股主要業務在內地,但上市主體為境外控股公司,令內地投資者無法獲得收益。

  王建宙同時表示,入股台灣遠傳一事正在進行中,他承認目前內地電信業競爭激烈,但相信仍有發展空間。

Q3銷量直逼上半年總和 大陸3G手機產業 高速起飛

大陸3G產業發展開始進入高度起飛期!根據官方昨(2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第3季單季3G手機銷售量逼近百萬台,等於今年上半的銷售總和。另外,中國聯通3G用戶正式突破百萬大關,至於中國移動截至10月底3G用戶數也超過230萬戶,年底前300萬戶的目標達成有望。

大陸官方昨日公佈今年第3季手機的銷售數據,受惠於整體經濟回暖,第3季單季手機銷售量達3,907.3萬台,這數據不包含黑手機和水貨,銷售成績較前1季大幅成長18%。其中3G手機的單季銷售成績高達98.3萬台,而在第3季單季的銷售中,以中國電信的成績最好。

大陸手機業界分析,自今年下半起,大陸手機通信市場中,3G手機的數量與種類才開始明顯增加,尤其各類的智慧型手機多在下半上市;另外中國移動、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較優惠的3G手機搭配話費方式,也多半是今年下半才開始正式啟動。加上中國聯通3G系統是從10月份起才開始全國放號,因此大陸3G產業的確從下半年才開始起飛的。

另,有鑑於今年「十一」黃金周假期諸多手機銷售傳佳績,尤其很多新款的智慧型手機銷售量極佳,加上中國聯通的IPHONE或是中國移動的OPHONE系列手機,都是第4季才開始販售,因此第4季的3G手機銷售量可望比第3季更好。

市調機構易觀國際也分析第3季大陸3G手機的銷售情況,認為進入第3季後,潛在的用戶群分化為2個陣營,其一是部分消費者開始嘗試使用3G業務,另一部分則選擇性價比相對較高的2G手機。整體來說,用戶群的分化,的確也激發了前幾季受到壓抑的手機需求。

中國聯通與中國移動也在昨公佈第3季的用戶數統計,甫於10月初才開始3G全國放號的中國聯通,在短短1個月的時間裡,3G的WCDMA系統用戶數就突破100萬戶,勘稱是大陸3大電信系統廠中,單月成長速度最快的。

反觀中國移動在今年1月份就正式導入3G系統,但直到今年7月3G用戶數才突破百萬規模。

所幸,中國移動祭出諸多搶救政策,包含開始推出自創的OPHONE系列手機,也成功邀請到國際手機大廠為其量身訂製搭配TD─SCDMA系統的3G手機,因此10月份單月3G用戶數暴增超過60萬戶,累計3G用戶數已超過230萬,距離中國移動董事長王建宙所稱年底要達300萬用戶數的目標,應該是很有希望的。

中國4G標準 有望全球爭霸扳回一局

在面向新一代網路標準(4G)的爭霸戰中,中國正卯足全力爭取成為引領市場的主要標準,一改過去2G和3G時代的跟隨者角色,目的只有一個:獲得它在過去三十年中從未在全球通訊產業享有的市場主動權。

對新一代通訊標準的角逐近來已呈劍拔弩張之勢;從歷次競爭的過程和結果看,誰的技術成為標準,誰就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市場主動權。

中國的通訊標準一直都難以向國際推廣,不過,被視為「準4G」技術的TD-LTE(Long Term Evolution)卻可能為中國扳回一局。業內人士認為,考量到支持LTE的陣營龐大,且具技術優勢等因素下,中國的TD-LTE-Advanced很可能終將擊敗WiMax標準,成為全球4G通訊主要標準。

「中國在提案上有優勢。目前4G只有LTE和WiMax兩大標準,而LTE勝出的可能性很大。一旦LTE勝出,中國的TD-LTE必然會被採用。」中國移動北京公司網路優化中心的潘海濱在接受路透採訪時說。

中國對TD-LTE寄予厚望,不僅因為LTE(Long Term Evolution)對中國來說是融入全球通訊技術圈的良機,更重要的是,相比TD-SCDMA而言,TD-LTE更有希望在全球範圍內應用,由此帶來的規模經濟,可以將設備和終端價格大幅降低。

謀求更大話語權

諮詢公司Visant Strategies預計,在4G時代,LTE最終將佔全球移動用戶總數的90%,其中潛藏的商機難以想像。

因此,雖然中國今年1月才剛剛向本土運營商發放3G牌照,卻絲毫沒有影響它對4G的熱情。中國工信部已表示,將全力推動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TD-LTE-Advanced成為4G國際標準。

「中國正試圖在全球電訊業中搶到更大一塊餅,而且,如果中國技術成為4G標準,將大量節省中國企業在知識產權方面的成本支出。」尼爾森大中華區電訊業務副總裁費樂山(Shan Phillips)告訴路透。

在2G和3G時代,中國在通信標準上幾乎沒有發言權。中國自主研發的3G標準(TD-SCDMA)與更為成熟的全球3G標準WCDMA和CDMA2000競爭,但中國在TD前期投入較少,導致其商用進程後兩者遲了好幾年,對國外市場吸引力大減。

本月初,中國的TD-LTE-Advanced入圍國際電訊聯盟(ITU)4G國際標準的候選技術,與WiMax一較高下。

國際電訊聯盟計劃於2010年10月最終決定4G標準,但LTE已贏得全球通訊業愈來愈多的支持,與3G相比,LTE更具技術優勢,在提高系統容量、資料速率、吞吐量以及降低延遲等方面有更大改進,可以支援那些對系統容量和性能有更高要求的新業務。

參與TD-LTE的研究方非常廣泛,包括中國移動(941)、華為、中興(763)、愛立信等大公司都參與了研發。

GSM協會(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首席行銷官Michael O'Hara日前接受路透採訪時稱,中國移動及中國電信(728)都表示將致力於發展LTE。他並預期中國移動最早可能會於2011年率先推出LTE商用網路。不過,隨後中移動表示,就開展LTE服務的商業營運並未設下時間表。

然而,中國移動董事長王建宙周三在香港舉辦的亞洲移動通訊大會上證實,中移動已開始了小規模的LTE外場測試,並計劃在2010年上海世博園期間啟動TD-LTE的實驗網路,屆時用戶可在方圓5.28方公里的世博園區體驗到高速移動寬頻業務。他並透露,LTE的設備供應商將包括華為、摩托羅拉、阿爾卡特-朗訊(Alcatel-Lucent)、中興、大唐、愛立信和諾基亞西門子。

大規模商用尚需時日

若擁有五億用戶的中國移動迅速推行LTE網路,將大為刺激該技術的發展。按用戶數量和市值計算,中國移動是全球最大的移動運營商。

日本最大的電訊運營商NTT Docomo總裁Ryuji Yamada也在該次大會上宣布,將於明年12月啟動LTE商用網路。

GSA(Global Mobile Suppliers Association)的報告稱,2010年全球將有十個LTE商用網路。

報告還指出,已有二十六家全球主要的電訊運營商承諾支持LTE, 除上述提及的公司外,還包括英國沃達豐、法國電信(France Telecom)、德國電信(Deutsche Telekom)、韓國SK以及美國Verizon和AT&T。

不過,或許正如其名稱Long Term Evolution一樣,LTE的大規模商用會是一個長期演進的過程。

通常情況下,一個新系統標準從生產到市場成熟應用,大約需要十至十五年時間。國際電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研究3G,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才真正看到3G商業化的端倪。

電訊研究機構Informa在一份報告中指出,預計到2015年底,整個亞太地區LTE用戶將會達到一千四百四十萬,其中日本將會佔有半數以上的用戶份額。

諮詢公司In-Stat則進一步預計,中國LTE的用戶數在2013年以前將不會超過五十萬,其中80%的用戶將來自中國移動。

因此,除非系統和終端設備都能夠大批量上市,否則,LTE不會很快實現大範圍的商用。換言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2G和3G仍將是全球電訊業的重頭戲。

2009年11月2日星期一

三季報隱現混業“錢景”平安、國壽路線之辯

在中國平安(SH:601318,)混業經營“錢景”初顯的一刻,中國人壽(SH:601628)仍在堅守保險主業特強的戰略。

10月27日,中國平安保險集團(下稱:中國平安)公佈的三季報顯示,1-9月集團其他業務收入飆至45.99億,同比增幅306%。而中國人壽股份公司(下稱:中國人壽)的這一數據為11.85億,同比負增長3%。

但就保險主業而言,中國人壽三季報頗為亮麗,其歸屬於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98.7億,同比增幅51.6%,而營業利潤同比大增97%,達252.3億。

三季報所呈現出的收入格局差異背後,是兩家保險巨頭迥異的發展戰略格局。

國壽的擔憂:負增長

“這是一份讓投資者與股東都滿意的財報;惟一的擔憂可能是負增長。”一位中國人壽高管對本集團公司的三季報評論道。

受益于資本市場向好,以及總投資收益大幅增加,中國人壽壽險業務利潤率顯著上升,前三季度賠款及保戶利益占比為80.4%,低於去年同期的84.1%約370bp,這使得壽險業務毛利率提升370bp至19.6%;前三季度綜合費用支出占比為10.6%,較去年同期下降了20bp,致使其壽險業務淨利率上升390bp至9%。

中國人壽三季報顯示,總投資收益率 4.71%,高于去年同期的3.15%和上半年的3.27%。不過,東方證券保險行業資深分析師王小罡估計,中國人壽第三季度的總投資收益率約1.44%,全投資收益率估計為-0.14%,而“股市疲軟和債市到期收益率上升”是其第三季度投資業績黯淡的主因。

這或許會給中國人壽未來的利潤率打折扣。在承保利潤普遍受到中介代理商擠壓之際,利潤業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投資收益,而資本市場、債券市場又不可能總是牛市,因此,某種程度上,保險公司頗有些“靠天吃飯”之意。

此外,數據顯示,國內準則下,中國人壽每股淨利潤 0.70元,同比增長 51.6%,其中第三季度每股淨利潤0.21元,同比增154.6%;三季度末每股淨資產5.24元,較去年底每股4.77元增長9.8%,較2009年中每股5.37元下滑2.5%。

王小罡認為,第三季度每股淨資產的下滑,原因也在於第三季度A股市場下跌,如滬深300指數下跌5.1%,同時債券到期收益率上升顯著,五年、七年和十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分別上升41bp、36bp和23bp,十年、十五年和二十年企業債到期收益率分別上升44bp、39bp和43bp,意味著債券價格普遍下跌2%-6%。“在此背景下,第三季度淨資產下滑2.5%是正常的。”他說。

不僅于此,數據顯示,中國人壽前三季度保險業務收入2372.64億元,同比下滑4.6%,已賺保費2354.34億元,同比下滑4.7%。而王小罡預計其全年保險業務收入與已賺保費同比跌幅將收窄至 2%左右。

但上述中國人壽高層對於淨資產下滑的另種解釋是,業務結構調整導致的總資產規模增幅放緩。至於保費收入的負增長,這位人士表示,在去年保費收入增幅50%的基礎上保持正增長本身就是一種挑戰,何況今年情況很特殊——業務結構調整轉型。“因此,即便年底出現3%左右的負增長已屬不易。”

平安的幸福:利潤多元化

然而,同樣的問題在中國平安身上卻顯得輕鬆很多,其多元化業務板塊產生的利潤貢獻日益顯著,如旗下證券、信托、銀行業務的業績助推了其淨資產的正增長。

中國平安三季報數據表明,其非保險業務毛利為96.70億,同比去年的57.96億,增幅達66.8%,尤其是其他業務收入為49.44億,同期相比增幅高達306%。

“平安業已進入高級階段的混業經營格局。”對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王穩教授說。

顯而易見,擺脫去年投資富通損失陰影的中國平安已步入混業戰略的“幸福時光”——收購深發展正酣,銀行業務利潤貢獻不菲,“一賬通”業務布局井然。

不過,平安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行長理查德·傑克遜坦言,平安的長期戰略是由投資、銀行和保險三大支柱組成,目前狀況顯然是保險業務過大,而其他方面相對不足。比如目前平安銀行在集團資產占比約為20%,貢獻的利潤則僅有10%至15%,遠未達到與保險、投資“三足鼎立”的目標。

中國平安集團副董事長兼副首席執行官孫建一表示,其未來戰略規劃是,5年內,仍以財、壽險為主體,3-10年以資產管理和銀行為新利潤增長點,5-15年以消費信貸、企業年金及第三方資產管理為新利潤增長點。

而就當前兩家三季報,王小罡的結論是,中國人壽淨資產微跌,但符合預期;保險業務收入和已賺保費同比下滑近 5%。而中國平安淨資產微漲,略超預期。國內準則下,中國平安三季度末每股淨資產 12.32元,考慮第三季度派息後,淨資產較2009年中期實際增長 1.4%,這一成績優于國壽之-2.5%,也略超其 “淨資產表現持平”的預期。

有兩點原因。王小罡說,其一是及時減倉,國際準則下,權益投資從 741億元減少 11.6%至655億元;其次是非保險業務貢獻巨大,國際準則下,非保險業務毛利同比增長66.8%至96.70億元,國內準則下,同比增長65.2%至 93.25億元。

雙雄的各自邏輯

“我們承認這種差別,但二者可比性並不大,雙方走的路線不同,再者對方也是集團上市,利潤表中涵蓋了財產、銀行、證券等收益。”一位國壽高管說。

該高管表示,平安堅持走綜合金融混業經營路線,而現階段的中國人壽執意于主業特強,這也是囿于現實的要求。世界上混業經營的成功案例很少,就像當前的荷蘭國際集團(ING)計劃拆分其保險業務;但凡保險業獲得成功的最終都是專注于保險業的企業。畢竟,人力、精力、經驗、資本都有限,管理跟不上的話,無須跨行業設置太多的法人機構。

這位人士坦承,今年以來,兩家公司完全走了兩條相反之路線,當中國人壽致力調結構放緩發展節奏,專注保險主業之際;中國平安上半年加大了銀保渠道的力度,快速上規模,且金融多元化戰略動作頻頻。

某種意義上,中國人壽高管並不認為,未能產生新利潤增長的混業經營是其“短板”;作為行業老大,先把位置做穩了,把基礎夯實了,才能有混業之衝動。保險業自身的盈利性理論上應該超過其他行業。

而中國平安總經理張子欣則表示,近幾年其新增客戶年輕化已經成為趨勢,去年大概有700萬新客戶,平均年齡不到35歲。“未來規劃必須把握好年輕客戶群,讓其在各項產品都認可平安品牌。”

張子欣同時確認已經提交新基金公司的申請,目前正處於申報正常的審批過程中;坊間傳言,平安基金將是排名第三的首批過會基金。此外,深發展也在走審批程序,一切都在正常進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