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31日星期四

龐寶林0201

「瑞雪兆豐年」內地通脹可降溫


  過了多年溫暖的冬天,今年終於嘗到寒風刺骨的感覺。低於攝氏10度的氣溫、似無還有的煙雨,加上灰沉的天空,令冰冷的維港更添肅殺。不過最令筆者感到寒意的是,從電視看到內地雪災的景象。內地出現數十年「難得」一遇的大雪災,長江中下游的多個省份交通癱瘓。可是臨近春節,很多民工也要回鄉度歲,結果民工被迫滯留在火車站等候,飢寒交迫。雪災亦令公路嚴重積雪,造成大塞車,一條長長的車龍伏在白色的大地上,彷彿時間已經停頓。

危中有機基建股有作為

  雪災也對內地經濟造成打擊。由於交通樞紐癱瘓,運輸生產原料停滯、電力供應不足、產品又無法正常銷售,這預料會造成326億元人民幣的經濟損失。股市率先把這些經濟損失反映出來,國企指數從上周高位14000點顯著下滑至12500點水平。其中電力股、保險股及資源股是受影響最大的行業,跌幅甚於大市。

  雖然雪災令投資者對中資股抱有戒心,但以筆者的經驗看,每逢一些短線因素把股市推低時,也是趁低吸納的好機會。最佳例子莫過於「九一一」事件,此事雖然震撼,但對美國經濟的影響是很短暫的,結果當時美股大跌過後迅速反彈。2005年的南亞海嘯,對受災國家的經濟影響也是短暫,甚至因為災後重建的「破窗效應」,刺激當地經濟迅速回升。相信今次中資股也不例外。美林近日發表的報告,就看到「危中有機」。報告指出近期雪災引致的停電及交通樽頸問題,反映中國現在仍處於投資不足的時期,認為中國今年仍有很大空間進一步提高資本開支,有利基建股拓展業務空間。

  看見白蒙蒙的雪景,令筆者記起一句叫「瑞雪兆豐年」的諺語,這話在內地北方流傳已久,意思是說若當年下雪,農作物應可豐收。不要以為這是迷信,這現象是有其理由的。須知道雪中含有氮素,易被農作物吸收利用。雪水溫度低,亦能凍死地面表層的害蟲,對農業生產帶來好處。現在我們經常憂慮農產品供不應求,令食物價格飆升。若然瑞雪兆豐年所言非虛的話,今年農作物應有不俗收成,從而為內地通脹降溫,這對經濟是十分正面的,最少可減低加息的壓力。

次按拖累美經濟增長

  中國受天災影響,美國卻受次按問題人禍所困。次按問題令美國經濟顯著向下。美國商務部公布,美國第四季國內生產總值(GDP)年率增長0.6%, 增幅小於第三季的4.9%以及市場預期的1.2%。全年經濟僅增長2.2%, 創五年來的新低。

  美國經濟續弱,令聯儲局大刀闊斧減息。繼上周突然減息0.75厘後,本周再減息0.5厘,令聯邦基金利率跌至3厘水平。香港金管局亦跟隨調低基準利率0.5厘。在連番減息下,香港的存款利率已跌近零水平,按揭利率亦低於3厘。在如此低息的環境下,除非內地及香港經濟突然轉差,否則筆者對後市仍然樂觀,不會再增加本欄組合的現金比例。

金礦股現水平有投資價值

  美息大幅降低,最遭殃的就是美元。美元跌勢持續,刺激金價升至920美元的歷史新高。雖然金價升勢銳不可當,可是金礦股的表現卻未能跟隨,內地最大的黃金生產商紫金礦業(2899),其股價從12.5元水平一直下滑,現在跌至9元水平。這背馳現象最終結果有兩個,一是金價由升轉跌,二是金礦股轉跌為升。由於筆者認為金價上升是長線趨勢,金礦股只是因近期股市氣氛轉差而下跌,最終應會跟隨金價回升。因此金礦股現水平漸現投資價值,紫金若回落至8.3元的250天平均線水平,本欄會考慮買入。

  順帶一提的是,中國因素是推動金價上升的重要因素。中國外儲備料會增購黃金是其中一點,民間需求亦不可忽略。內地人現在平均的黃金持有量只有0.2克,與其他國家相比顯著偏低。跟中國人同樣愛金的印度人,每人平均黃金持有量為1克,整個亞洲平均值為10克, 發達國家持有量則高達100至200克。所以內地人對黃金的需求有很大提升空間。

蒙牛雖優質客觀環境不就

  本欄組合上周下跌0.69%,顯著跑贏國企指數的下跌3.46%。而整個豬年將近完結,本欄組合錄得27%升幅,優於國指的26.4%及恒指的14%,算是不俗。剛被止蝕沽出的蒙牛(2319),因其主要競爭對手伊利業績轉盈為虧,昨天股價最多曾急跌達12%,但其後顯著反彈,跌幅收窄至不足1%。筆者認為蒙牛的質素較伊利為佳,不可完全與伊利作直接比較。但客觀環境暫對蒙牛不利,例如原奶成本持續上漲,可是發改委實施臨時價格干預,令蒙牛較難加價以轉嫁成本。故此股雖是一隻優質的內需股,但暫宜作壁上觀。

  最後一提是,世茂房地產(813)及鞍鋼(347)因下跌超過15%,需沽出止蝕,並買入二千股國企指數基金 (2828),令組合現金量保持在約25%水平。

龐寶林:新能源發展迫在眉睫

油價破百元大關 新能源發展迫在眉睫


  目前多國領導人正積極地開發新能源市場。在政府的支持下,筆者相信新能源是個朝陽行業,就像八十年代初的科技業一樣,若能在行業發展初期投資,未來就可獲理想回報。踏  入2008年,在環球股市表現不太理想之際,油價卻突圍而出,急升至執筆時的一百美元重要心理關口,創出歷史新高〔見圖一〕。繼土耳其入侵伊拉克北部及巴基斯坦前總理貝娜齊爾遇刺身亡後,非洲最大產油國尼日利亞又出現暴力活動,這令市場擔心石油供應受阻,刺激油價向上。油價高企,對全球很多國家的經濟或多或少也有影響。

各國宣布新替代能源法案

  事實上,在油價供不應求的情況持續下,過去幾年油價升勢未止,便宜能源時代正式過去,未來全球需要面對昂貴的能源。各國政府沒有「坐以待斃」,紛紛推出節能政策及發展替代能源。例如美國參議院月前就以壓倒性多數通過了一項新能源法案。這法案對美國汽車行業的耗油標準作出了更為嚴格的規定,以降低石油的消費量。根據新法案,到2020年美國汽車平均耗油量必須降低40%,達到每加侖三十五英里。此外,新能源法案鼓勵大幅增加生物燃料乙醇的使用量,使其到2022年達到三百六十億加侖。此舉將降低美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因此有助於增強美國的能源安全。可見發展生物燃料等替代能源將成為美國「國策」。

  此法案現在遭到了石油公司和參議院共和黨人士的強烈反對,布殊總統也威脅會動用否決權。不過支持法案的民主黨現正控制參眾兩院,今年美國總統選舉,民主黨勝出的機會仍較大,因此筆者認為法案最終可順利推行。

  除了美國外,世界多國也宣布新替代能源法案。德國的新氣候與環境法案,將增加新能源的補助,由2005年的十八億歐羅提高至二十六億歐羅。西班牙則預計延長太陽能專案補助,並計劃在2010年使新能源的使用達12%。澳洲的新再生能源法案,預期提高新能源使用至20%,並於2010年建立二氧化碳排放交易權交易機制,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至60%

投資新能源項目回報可觀

  新興市場在發展新能源方面亦十分積極。在亞洲區,越南政府計劃到2025年將建造二到三座核電站,總裝機容量為800萬千瓦,總投資額約為一百六十億美元。2006年菲律賓亦通過一條法律,規定兩年內所有引擎的液體燃料,必須含有部分國內生產的生物燃料。

  現在全球也積極發展新能源,究竟帶來多大的投資機會呢?歐洲是發展新能源較早的地區,我們可以作為參考。英國倫敦研究機構的一份報告稱,從1998到2007這十年中,創投基金在歐洲新能源項目上的平均年度投資回報率高達55%,可見新能源在歐洲是有很大市場的。特別是風能,因其潔淨和便利備受歐洲人青睞。2006年歐洲風電裝機容量創新高,新增7588兆瓦,總裝機容量超過了48000兆瓦,總價值九十億歐羅。其中德國和西班牙繼續吸引了多半風能市場的投資,2006年這兩個國家裝機容量,佔據整個歐洲風電市場的50%。

  從歐洲的例子可見,新能源項目的投資回報是很可觀的。目前多國領導人正積極地開發新能源市場。在政府的支持下,筆者相信新能源是個朝陽行業,就像八十年代初的科技業一樣,若能在行業發展初期投資,未來就可獲理想回報。投資新能源行業,最方便就是透過基金,現在市面上有一隻名為美林新能源基金,投資回報不俗,過去三年上升146%,略高於油價升幅141%〔見圖二〕。

內地經濟能否續增節能減排是關鍵  

談起節能減排,怎可不提我們的國家。過去幾年內地經濟急速增長,可是內地的資源使用效率不高,因此經濟增長刺激物價不斷向上,尤其在能源方面最令人擔憂。須知道內地的石油和天然氣可採年限,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其次是人均能源佔有量較低。內地石油的可採儲備年限只有十五年,相對豐富的煤炭資源僅能維持八十一年。人均石油、煤炭、天然氣以及水電資源的佔有量,分別為世界的6.8%、63%、6.0%及75%。根據英國石油(BP)世界能源統計2006年的數據,世界2005年的能源消耗增量中,內地的貢獻率超過了50%。按照內地目前的能源消費增速,傳統能源儲量不足的問題將會愈加突出,能源供應構成中長期經濟發展的重大瓶頸。

  內地經濟面對的瓶頸問題,若不盡早解決,經濟恐怕難以維持高增長。所以內地「十一.五」規劃中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節能減排。事實上,在去年10月結束的中共十七大,提出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發展方向。另外,據2006年全國人大通過的「十一.五」規劃中,到2010年,全國單位GDP的能源消耗,由2005年一點二二噸標準煤,下降到一噸標準煤以下,降低約20%。這意味2006至2010年期間,平均每年GDP能源消耗降低率為4%。中國除了訂下的「節流」大計,在油價高企及全球對原油需求上升的情況下,「開源」是解決能源需求持續上升的另一出路,因此內地正鼓勵發展再生能源。

  發展替代能源是其中一個重要方向,這可減少對傳統能源(石油)的依賴,是解決內地經濟瓶頸問題不可或缺的,當中也孕育很多投資機會。筆者相信在國策的鼓勵下,未來內地的能源結構將更加多元化,可再生的高效清潔能源將全速發展。預計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將佔內地能源總消費的5.5%以上,而到2020年,將達到內地能源消費總量的16%。2035到2040年,更可達到25%以上。

日本新能源經驗豐可助內地發展  要數發展新能源經驗最豐富的國家,非日本莫屬。日本資源匱乏,所需石油的99.7%、煤炭的97.7%以及天然氣的96.6%都依賴進口。當七十年代全球出現石油危機時,日本經濟大受衝擊。經此一役後,日本在節能減排及發展新能源方面十分積極。早在1974年,日本提出新能源技術開發計劃,此後又分別於1978和1989年提出了「節能技術開發計劃」和「環境保護技術開發計劃」。1993年日本政府則將上述三個計劃合併,成為規模更龐大的「新陽光計劃」。這計劃的主要分成七大領域,即再生能源技術、化石燃料應用技術、能源輸送與儲存技術、系統化技術、基礎性節能技術、高效與革新性能源技術及環境技術。其中再生能源技術研究包括太陽能、風能及生物能等,而最受重視的是太陽能。從目前的效果來看,經過多年的開發,日本太陽能研究已經達到了世界最高水平。

  內地現在要積極節能減排及拓展新能源,在這方面經驗豐富的日本,理應可從中獲得很多商機,若兩國可合作,是可達雙贏局面的。奈何兩國政治關係並不太好,對兩國的經貿往來也有負面影響。其實中日關係欠佳,使日本近年未能受惠內地經濟高速增長,日本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在2%上下徘徊〔見圖三〕,表現較其他發達國家為弱,更遠遜於亞太鄰國。

  不過情況有望改變。新任首相福田康夫採取親華政策,在去年12月1日中日經濟高層在北京中南海召開會談,這是中日建交三十五年來,最大規模的中日部長對話。總理溫家寶,亦與日本外長高村正彥舉行了會晤。溫家寶表示,對話取得了成功,兩國關係已經躍進一步。而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三十周年,兩國關係面臨進一步發展的良好形勢。中日關係改善,日本料可從內地爭取更多訂單,尤其在節能減排及新能源方面,這有利日本經濟復甦、亦可幫助內地突破瓶頸,在未來維持較高的經濟增長。所以日本要脫離熊市,一定要與中國關係改善,否則就無望矣。C■

作者為東驥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歐洲對沖基金Kallista Arbitrage Strategies Fund、Kallista HY Arbitrage Fund、CB Arbitrage Fund及US Equity Fund董事、香港財務策劃師學會執行委員會成員、香港專業財經分析及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三保險公司雪災賠付已超2.6億

長達十多天的大雪封住了人們回家的路,而因雪災造成的保險賠付也讓保險公司經歷了一場考驗。據昨日(31 日)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公布截至1月30日因大雪已賠出1.21億,再加上平安(壽險)、太保(產險)1月29日數據,三家公司賠付金額已超2.6億。但相比整個雪災造成目前300多億的直接損失,保險賠付所佔比例仍然微乎其微。

三公司理賠已超2.6億元

據記者了解,包括人保、平安、太保、都邦、陽光、華泰等保險公司都已經啟動了大災應急方案。人保財險副總經理郭生臣介紹說,目前人保已組建查勘理賠小組3292個,11201人奔赴各地受災現場處理案件。

截至1月30日晚,人保已決賠付款加預賠款達1.21億(已賠7787萬,預賠 4410萬)。太保(產險數據)、平安(壽險數據)的數據尚未更新,按其1月29日數據計算,三家公司賠付金額已超2.6億。由于目前各地通信情況也未完全恢復正常,目前所報的數據仍然與實際情況有所差距。而人保財險在財險市場的份額超過四成。

“人保在全國的網點多,現場查勘也相對方便,沒有在全國布點的中小保險公司的數據更難以統計。”華泰保險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比如湖南、安徽和江西三地保險公司勘察車也進不去。

根據人保、太保提供的數據,雪災報案主要集中在車險案件;而非車險包括電力、企業財產險、農業險等方面,因為大雪壓塌了不少地區的電網,電力損失較大。截至1月30日,太保累計接到報案數上升至15144起,其中非車險3024起,車險12120起,報案分公司數量已上升
到24家;在主要受災地區,太保已累計派出查勘人員12018人/次。

“報案量近期突增,是平時報案量的10倍。截至1月30日報案量已超過185起,報損數量雖比2005年麥莎臺風少,但造成被保險人損失卻比麥莎大很多。”平安財險理賠部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人保集團業務發展部總經理降彩石告訴記者,在農業險方面,種植業影響最小,暴雪對養殖業有所影響,受災的17個省區都投保了能繁母豬保險,僅貴州、湖南兩地已凍死母豬4000頭。

由于國內保險尤其是財產險投保率較低,保險賠付金額還不算很大,這對保險公司來說是憾事也是幸事。人保有關人士認為,相比以往的臺風洪澇災害,這次雪災給財險公司帶來的損失還不算特別大。

“已賠出的1個多億還會有一部分分保給再保險公司。不過今年的賠付情況還要看八九月份,如果按以往的洪澇災害,今年的經營業績可能會受到一些影響。”

  巨災損失大部分“自付”

根據民政部的數據,目前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已達326.7億元;減去中央財政撥出的2.93億專項救災資金和保險公司超過2.6億的賠付,巨災的大部分損失可能仍然需要企業和群眾“自付”。

與國外保險商相比,國內保險公司在自然災害補償中的作用還沒有充分顯現出來。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保險係教授庹國柱表示,在發達國家,自然災害可能造成的損失中大約30%至40%由保險賠償。我國的災害補償只能依靠民政部補貼以及微弱的商業保險補償。這主要因為國內企業、家庭對保險的投保意識不強,尤其是農業險投保率更低。

而全球再保險公司瑞士再保險研究報告顯示,根據初步估計,2007年全球各類災害導致的經濟損失總額達610億美元,產險業為此支付了250億美元,其中全球產險公司為自然災害“買單”的金額超過220億美元。

庹國柱告訴記者,很多地區的電網根本沒有投保,還有有線電視網在天氣災害中通常受損很嚴重。“有線電視協會正準備推動全國電視網進行保險投保,但目前只有兩三個省開始投保,任務很艱巨。不過巨災的影響也會提高消費者的投保意識。”

未“牽動”保險股估值

暴雪發生的巨額賠付是否會對保險股產生“牽動”效應?東方證券保險分析師王小罡表示,暴雪會增加保險公司的理賠支出,但國內投保率相對不高,理賠金額有限。如果按目前公布的數據粗略計算,2億的賠款也只佔幾家公司凈利潤的2%至3%,對保險公司的估值影響比較輕微。

而在國外一般自然災害發生後,由于保險商要面臨巨額的災害賠償支出,導致短期內綜合成本率提高,保險公司的盈利因此受到影響,也對保險股走勢有所影響。來自國外投行的災害損失統計,在1992年美國安德魯颶風來臨前的五天,當地產險公司的股票受累下跌2.2%,在風後的第一個交易日,該類股下跌0.6%,但在此後的4個月中,該類股票卻增長了23%。

不過天災對產險公司的影響遠遠大于壽險公司。王小罡指出,可能暴雪對人保的影響相對更大,財險公司的利潤來源靠承保利潤和投資收益,財險公司1%左右的承保利潤因今年的災害賠付更加微薄。而中國太保、平安的主要利潤來源並不在財險。“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一場災難也會喚醒人們的投保意識,來年財險公司投保量也會增加。”

從市場來看,A股市場的保險股已逐漸擺脫前一周跟隨大盤的頹勢,開始企穩。昨日,中國太保(601601)股價持平,收盤至36.89元/股,中國平安(601318)股價微漲1%,中國人壽(601628)漲0.43%。而香港市場的保險股則全線下跌,人保財險(2328,HK)下跌6.8%,中國平安(2318,HK)跌5.6%,中國人壽(2628,HK)和中保國際(0966,HK)分別跌3.4%和2.0%。

2008年1月30日星期三

北京一季度計劃推出21宗地塊

北京一季度計劃推出21宗地塊,除了已推出的前門地塊以及通州永順鎮居住用地等5個地塊外,其他16宗地塊將陸續推出。

據北京青年報1月30日報導,除了已在北京市土地中心網站上推出的前門地塊以及通州永順鎮居住用地等5個地塊外,市土地中心還計劃在一季度推出16塊用地,其中包括8塊前門商業地塊,以及6塊住宅用地、2塊非配套公建用地。

市土地中心網站顯示,截止到目前,2008年1月新推出的地塊共有5塊,包括3塊前門商業地塊???崇文區前門大街東側路西片3個商業和商居混合地塊。這3個地塊共涉及土地面積58921平方米,規劃建築面積16.6萬平方米。而從市土地中心網站一季度計劃推出的地塊看,前門商業地塊一共有11塊,除了已經掛出招標公告的3個前門商業地塊外,還有其他8個地塊將陸續推出。而據了解,這11個前門商業地塊正是SOHO中國香港上市成功後,SOHO中國董事局主席潘石屹反覆和媒體強調要拿的“前門11個地塊”。據潘石屹稱,SOHO中國上市後有意吸納的前門項目有2個,一個有33塊地,一個有11塊地,總共面積36萬平方米。其中,33塊地的項目土地證已經在他私人公司名下,11塊地雖然要通過公開招標拿地,但因為這11個地塊都零星分布在前門項目大地塊中,因此,潘石屹對拿到這11個商業地塊,一直充滿信心。

從用地性質看,08年一季度住宅用地顯然不是土地市場的主角。已經進行上市交易公告的5塊地和即將上市的16塊地塊中,住宅用地僅佔7塊,包括已經掛出掛牌公告的通州永順鎮住宅用地和即將上市的朝陽北苑南區住宅項目用地、豐台區紀家廟新村二期項目,還有房山、昌平4個住宅用地項目。7個住宅項目用地,規劃建築面積約80萬平方米。

2008年1月28日星期一

中國人壽與招商銀行建立全面戰略合作關係

中國人壽與招商銀行28日簽訂全面戰略合作通訊協定,將發揮他們各自在金融領域的資源優勢,增強各自產品和服務的覆蓋面和競爭力。

據上海證券報1月28日報導,1月28日,中國人壽與招商銀行在北京簽訂全面戰略合作通訊協定。中國人壽總裁楊超和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表示,中國人壽和招商銀行在金融領域各自都具有獨特的資源優勢,此次全面戰略合作將致力於增強各自產品和服務的覆蓋面和競爭力。

根據通訊協定,雙方將在銀行兼業代理業務之外,合作開發集合年金計劃、綑綁進行企業年金市場拓展、合作發行聯名信用卡、合作開發兼具銀行、保險與財富管理功能的金融產

品等。目前,招商銀行是國內信用卡發卡量最大的商業銀行,而中國人壽佔據國內壽險市場最大的市場占有率。

2008年1月26日星期六

中國人壽保費收入增長率受影響

據悉,中國人壽(751046)去年全年未經審核累計原保險保費收入約為人民幣1966 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6.9%。12月當月保費收入是128億,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3.2%。

上述情況保持了1-11月的狀態。統計顯示,2007年前11個月,中國人壽共實現保費收入人民幣1838億元,同比增長6.6%,其中11月份當月保費收入為137.49億元,單月同比增長10.8%。

而根據中國保監會副主席魏迎甯近日所言,據初步估計,截至2007年底中國保險業總資產已達3萬億元人民幣,全年國內各保險公司總保費收入估計達7000億元,同比增長24%。

不可否認,中國壽險市場正在經歷複雜而深刻的變化。包括:競爭環境的變化、銷售環境的變化、投資環境的變化、監管環境的變化和經營策略的變化。總的來說,中國壽險業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過去簡單而靜態的經營環境正變得複雜而動態,對各公司管理層的經營能力和應變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另外,由於升息的環境仍將持續,很多壽險產品的吸引力仍在下降,保持保費收入高品質增長是一個嚴峻的挑戰。保險專家周光建議,中國人壽需要儘快推出新產品,否則保費收入增速不理想的狀況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他具體分析,中國人壽保費收入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於持續升息使很多壽險產品的吸引力下降,尤其是銀行保險產品,因為這些產品大都是保險期限短的躉繳產品,保險保障功能並不強,投保人看重的是收益率,和銀行定期存款有很強的相似性。今年以來的持續升息使這些銀保產品的吸引力大降。

目前,傳統上銀保產品的保費占中國人壽總保費收入的比重比較大,大約三分之一左右。這樣,傳統銀保產品的銷售不暢直接影響了中國人壽的保費收入增長率;而中國人壽推出新產品的策略較為穩健和保守。目前中國的壽險市場主要有四大類產品:即所謂傳統壽險、分紅險、萬能險和投資連接保險。

目前,中國人壽的產品仍然集中在傳統險和分紅險上,利潤率高但銷售難度大。今年上半年以來小規模推出了萬能險,但目前仍沒有在全國大規模銷售。中國人壽對投連險尤為謹慎,至今沒有推出的明確時間表。

2008年1月24日星期四

SOHO員工人均交116萬稅

中國(410)去年上了市,董事長潘石屹亦獲選成為北京市人大代表,認真雙喜臨門,而出任人大,當然亦要做事規規矩矩,他在回顧公司去年表現之時,平均每一個員工給政府交稅一百一十六萬八千元,整家公司則納稅六億一千三百萬元,比前年多八成

公司除了幫助貧困地區的孩子們建立學校之外,去年SOHO中國基金會在精神品德方面作出培訓,組織青海,甘肅的教師來到北京,增長知識見識,把力量帶回去他們工作的城市。

2008年1月23日星期三

“絕版地王”無奈流標

“絕版地王”無奈流標 中低商品房房價將下跌?

  “廣渠路15號地流標沒什麼讓人吃驚的,畢竟面粉比面包還貴的日子不能太長久,城市核心區的地價占到開發成本60%以內是比較正常的,這幾塊地的低價成交,反映了土地市場開始回歸理性。”上周,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1月16日,北京市國土局一口氣開標了三塊“明星”地塊,包括此前流標的來廣營清河營村1號地、南沙灘東路3號地和廣渠路15號地。令人意外的是,在前兩塊地被眾開發商激烈爭奪的同時,被業界視為“絕版地王”的廣渠路15號地卻“慘遭”流標。

  “絕版地王”無奈流標

  根據北京市土地整理儲備中心的資料顯示,此前流標的來廣營清河營1號地重新開標後共有3家公司投標,標底194270萬元,最終由北京中聯亞房地產公司以210059.66萬元的最高投標價斬獲。而規劃總建築規模8.19萬平方米的南沙灘東路3號地,標底價為33240萬元,住總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和金第房地產開發公司的聯合體等3家公司參與了投標,其中,綠城房地產集團以58700萬元成為全場出價最高的公司。按照規劃要求,這塊地將配建1萬平方米、大約200套廉租房。

  三宗地塊中最引人注目的廣渠路15號地塊系北京化工廠所在地,規劃建築面積41.76萬平方米,處于兩廣路的延長線上。目前,地塊周圍的配套設施已經比較完善,曾被視為“距離CBD最近的兩限房地塊”,也是近年來四環內出讓的最大一塊住宅用地。然而,就是這樣一塊優質,甚至可以說稱得上是“絕版地王”的廣渠路15號地塊卻因為只有兩家開發商投標,未滿足“投標單位3家以上”條件而“慘遭”流標。

  業內人士認為,開發商一方面激烈爭地;一方面又不像以前那樣“逢地必拿”,既反映出開發商對未來房價的增長預期,同時也體現了在當前市場形勢前景不明朗的背景下,開發商對未來房價快速上漲的信心並不充足。

  中低商品房房價將下跌?

  “五環以外,單價8000元/平方米的商品房必然要下跌。”採訪中,潘石屹再次語出驚人。潘石屹直言,世界經濟的衰退和美國次貸危機將直接影響到國內中低收入購房者,而這部分購房者主要是中低商品房的消費者,因此如果房地產整體形勢出現逆市的話,首當其衝下跌的就是中低商品房。

  事實上,在不久前Reico工作室發布的年度報告中也顯示,目前依靠貸款買房的購房者比例已經占到50%以上,而一段時間來出台的系列針對購房貸款的信貸政策,幾乎全作用于這部分購房者身上。由於這部分人群對房屋消費主要集中在五環附近、8000元/平方米的房子上,因此,如果樓市“拐點”將會出現,則必然先在這些區域顯現。在此背景下,目前主要集中在這些區域內的供應地塊交易不旺,似乎也成為了情理之中的事。

  與此同時,有業內人士認為,土地“囤地”稅的出台迫使開發商在拿到地後要抓緊上市,但考慮到集中上市所面臨的市場競爭壓力,放棄一些優良地塊也是開發商的緩兵之計。

  土地“井噴”引發消化不良

  從過去幾年北京市公開出讓土地的規劃建築面積和房地產市場銷售面積的比較分析來看,兩者一直存在較大缺口。據北京市建委房屋交易系統的統計數字顯示,2004年公開出讓土地的規劃建築面積僅占當年銷售房屋面積的26%;2005年占20%;2006年上漲到38%;到了2007年,公開出讓土地的規劃建築面積雖有大幅度上升,但也僅占當年房屋銷售面積的65%。

  業內人士認為,2004、2005年雖然公開出讓土地面積很少,但有相當一部分“8‧31大限”的遺留土地急需協議出讓,彌補了公開出讓土地供應的不足。而隨著“8‧31”遺留土地被逐年消化,2007年公開出讓土地供應的不足無疑就造成了房屋供應依然緊俏的局面;2008年北京能否供應市場需要的充足土地也成為影響未來北京房地產走勢的最重要因素。

  但從去年12月以及今年1月的土地供應來看,儘管去年12月份公開出讓土地的成交激增,接近全年成交額的29%,但從區域分布來看,仍以遠郊區縣為主。而在過去4年時間,北京市公開出讓的土地中有大部分都沒有在中心城區,其中去年北京四環內公開出讓土地的規劃建築面積更是不足總量的10%。可見,雖然近段時間有大量住宅用地“井噴”,但在目前市場觀望情緒濃厚的影響下,顯然出現了“消化不良”、“沒胃口”的症狀。

  全國土地市場新年冷淡

  2007年,從上半年的全國各地天價“地王”紀錄不斷刷新,到下半年“面粉比面包還貴”的質疑和爭論,土地市場上演著一場狂飆突進的漲價運動。然而,瘋狂背後隱藏的卻是購買者的觀望和開發商對未來市場的未卜,這一點隨著今年年初土地交易市場熱度的“急轉直下”不斷凸顯。

  今年伊始,廣州市國土局一口氣推出21塊土地,土地供應量激增。然而,頻頻流拍的結果卻給熱鬧的土地拍賣市場當頭一棒。

  同時,去年土地市場異常火爆的杭州在今年年初也一口氣推出了6塊土地,結果同樣令業界大跌眼鏡。備受矚目的“75號地塊”,由於無人競價被興貴投資輕鬆收入囊中,30.7315億元的成交價僅比起拍價高出20萬元。

  可見,宏觀調控導致的觀望,不僅來自于消費者的買跌心理,更有開發商對當下低迷樓市的慎重觀望。與此同時,由於目前樓市整體銷售狀況的不理想,加上土地交易的資金門檻進一步提高,開發商的“資金鏈”持續吃緊,這對開發商來說,無疑是一個更大的挑戰。

  種種跡象表明,2008年新年開局,全國土地市場顯然很難興奮起來。而在北京,受到第29屆奧運會期間開發受限的影響,不少開發商更關注的是能否趕在今年春節後、奧運會之前推出“庫存”項目,以規避第29屆奧運會可能出現的風險。

  商報鏈接

  2008年土地成交三大特點預測

  保障住房用地:保障性及“兩限房”土地仍將吸引部分開發商的熱情;由於未來售價既定,開發保障性住房的收益雖然比不上商品房,但由於利潤穩定,對部分開發商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郊區土地:部分郊區土地成交量仍將放大,特別是通州、順義等“十一五”重點發展的新城。由於這些區域的房價、地價都比較低,長遠的發展空間大。隨著住宅郊區化趨勢日益明朗,郊區土地成交也會持續放大。

  小面積土地:面積較小的土地成交速度將會加快。鑒于今年可能面臨的更嚴峻的市場形勢,“大盤”開發的風險開始放大。因此,需要資金不高且比較靈活的小面積土地,其成交的速度將會加快。

2008年1月22日星期二

潘石屹“吃下”北京“第一爛尾樓”

潘石屹“吃下”北京“第一爛尾樓”北京爛尾樓迎來全面“復活”時代

隨“轟隆”一聲巨響,北京“第一爛尾樓”民源大廈日前開始了整體拆除。其新東家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稱,其已更名“光華路SOHO2”,該項目計劃在今年底預售,預計2010年完工。新項目建築面積約18萬平方米,規劃為高檔寫字樓等。   民源大廈原為封頂12層的毛胚寫字樓,爛尾長達12年,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拆除工作預計4個月完成。

  民源大廈為北京CBD最後一座爛尾樓,該項目是12年前股市驚天騙局“瓊民源事件”遺留下來的。根據主管部門要求,北京奧運會之前,全市的爛尾樓要基本清理完畢。在此之前,北京市建委已聯合其他部委及開發商對全市爛尾樓工程進行了地毯式調查。

  絕大部分爛尾樓都擁有較好地段,這也是它們可能被“盤活”的最大資本。在北京市10年來近50個爛尾項目中,80%在四環以內,遠郊只占5%左右,其中朝陽CBD區域便多達24個。

  隨信貸收縮和土地增值,這些爛尾樓成為了大開發商眼中的“香餑餑”。潘石屹就曾告訴《第一財經日報》,願意繼續不斷收購爛尾樓。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北京至今仍有20多座爛尾樓,這些爛尾樓主要是因為債務或法律糾紛等問題遺留下來的。

  最新的消息是,當地另一著名爛尾樓“嘉里來”日前已經被某開發商收購,正被盤活;而北京奧運會主場館西側的爛尾樓“摩根七星廣場”目前則改名為“盤古大觀”,主體工程已經完成,預計北京奧運會之前可以營業。

  供地緊張、信貸收縮、奧運推力,正成為北京爛尾樓全面“復活”的最好理由。不過,盤活爛尾樓也並非易事,全面“復活”尚需時日。潘石屹表示,在收購爛尾樓的談判中,最頭疼的就是其複雜的股權和債務關係。北京市建委相關人員表示,對於確實毫無能力完成並沒有開發商願意收購的項目,政府或許會考慮將其收回,並另行處理。

北京房價下降調查

“2007年上半年北京樓市的漲幅太大了,可以說現在房地產市場許多樓盤的價格都要高於其本身的價值。那麼現在一些項目開始降價打折,應該說這只是讓價格回歸到正常的範圍內。”北京錦宏行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總經理蘇文站在辦公室窗前如是說。窗外,雪花飛揚,京城下起了入冬以來第一場像樣的大雪。

而最近的樓市似乎早巳“大雪紛飛”,據中國城市典型地產指數系統辦公室提供的資料顯示,2008年第1周,北京住宅期房共成交1266套,成交面積13 96萬平方米。與上周相比,成交套數和成交面積均有明顯下降.下降幅度分別達到27.41%和3I.48 c% 不光成交量大幅萎縮,~嚮堅挺的北京房價似乎也已經開始“搖搖欲墜”。最為明顯的,莫過於近期一些樓盤已經開始出現大幅度的降價打折、贈送家電等促銷活動。

打開各大主流媒體網站,到處都是樓盤打折促銷的信息。蕓蕓樓市,到處一片“京城何處不降價”的景象。 盡管如此,記者近日跟蹤調查了一些新開盤項目,似乎卻並沒有發現傳說中描述的樓市價格戰。市場真相 1月13日,記者突然收到了北京昌平某項目的廣告短信,記者隨即按照短信提供的售樓熱線打電話咨誨。 當記者問及能否給予打折時,銷售人員明確表示除了全額付款能給9.85折,其餘均不給予折扣。 “當然如果你是高校的老師,我們能再給您4個點的折扣。”該銷售人員}?充說, “不過一定要單位開具的工作證明。”當記者表示是否能給與老師同樣的待遇,這位熱情的小伙子卻直接拒絕了: “我們給老師折扣是因為當時這個樓盤開發的時候跟幾所高校有協議。” 從該銷售人員那裡還得知,這個去年12月中旬已經開盤的項目,在周末的耐候,每天的銷售量大約能達到40套左右。

您知道,北京的地塊都具有不可复製性,您說說真正有哪個樓盤降價了啊?現在連燕郊的房都已經賣到了六七幹~平方米了。”當記者談起房價會繼續下降的顧慮,這位銷售人員顯然有不同的看法。 無獨有偶,記者前段聹間陪朋友去國貿生活館看房,這個位於朝陽區百子灣路的項目,去年11月最新開盤的9號樓均價顯示為16500元╱平方米,當朋友問及是否有打折促銷的優惠活動時,該售樓處的銷售人員也同樣表示了否定。

面對當前房地產市場疑似“退燒”的狀態,這位韓姓銷售人員告訴記者,當前國內物價迅速上漲,國家為了抑制消費便出台了一系列的貨幣金融政策,當調控效應初顯後,房地產市場便進入了觀望期,再加上年底本身受淡季因素的影響,成交量呈現大幅萎縮狀態也屬正常現象。 “其實這些政策針對的是整個宏觀經濟,並不只是房地產行業。每一項貨幣政策出台後都會有一個市場觀望期,但每段觀望期過去之後,房價依然沒有降。”韓先生分析起來儼然一個專業人士。

事實上,在記者的採訪過程中,也確實發現很多樓盤均有打折優惠的活動。當記者詢問今年1月5日才開盤的學院派項目時,該處的銷售人員表示,全額付款可享受9.7折優惠,而按揭付款則是9.9折優惠。 此外,位於北五壞沿線一帶的北緯40~‘四期項目,目前均價為14500元╱平方米左右,全額付款能享受到9.5折優惠。按揭付款的折扣則為9.7折或9.9折不等。 而對於此前被媒體報道加人降價行列的SOHO北京公館,SOHO中國相關人員告訴記者,該項目自開盤以來便一直給優先購買的大客戶以及一次性付款的客戶比較大的折扣。“此舉的主要目的其實就是為了回報客戶。”該工作人員表示。 “其實年底打折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一些開發商為了快速回籠資金,跟工程隊、材料供應商等結賬,就會採取一些促銷的手段。其實以往都是這樣,只是今年似乎格外被媒體關注,但這並不能說明北京的房價已經開始下降。

”2l世紀不動產高級分析師孟奇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如是說。降價內幕 記者在採訪調查過程中還發現,一些所謂的樓盤降價,實際上只不過是開發商為了促銷而採取的一種“造假手段”。 26歲的李小姐去年11月剛在北京買了房,這樣一位“逆市而上”的勇者,顯然對最近房價的走勢仍然保持高度的敏感和熱情。因為很多人都有一個習慣,就是在買過東西之後還會看看同樣商品的價格,盤算自己是虧了還是賺了。

李小姐告訴記者,去年9月她在富力桃園看房的時候,均價是1 1000元╱平方米左右,當時開發商所給的折扣只有9.9折。但根據近期富力桃園顯示的價格來看,16000~17000元╱平方米的均價,打折後為13000~14000元╱平方米,實際價格仍然略有上升。 “從去年買房到現在,·你屆悔嗎?”在記者的追問下,李小姐笑搖搖頭, “根據我的買房感覺來看,房價目前還是沒有降。只是因為現階段交易量少了,開發商就借促銷的幌子來吸引購房者。” 據中國城市典型地產指數系統辦公室提供的數據顯示,2008年第一周北京住宅期房成交價格與上周相比小幅上升。內城區和遠郊區的平均房價為19835元╱平方米和7525元╱平方米,分別上漲了7.79%和13.24%。北京市房地產市場的價格依然處於上升趨勢。

蘇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兩年北京市場普通住宅的供應量非常小,但是需求卻在持續增加。排除硬性需求外,市場上還存在投機炒作的成分。當市場的供應量遠遠達不到需求的狀況下,普通住宅的價格便被抬升上來。而當價格上漲到一定階段,超出老百姓的皿勾買能力時,便形成了當前的“有價無市”現象。 明天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業務總監賈玉鵬也與蘇文持有同樣觀點。他認為在2007年上半年樓價上漲速度過快的狀況下,購房者已經背負了較大了資金壓力,而當宏觀調控一系列政策出台後,利率的不斷調整又加重了購房者的還款壓力,因此市場上便形成了較為濃厚的觀望氛圍。 “從我瞭解的情況看來,其實目前市場上一些價格與價值相等的樓盤的都賣得挺不錯。

降價打折的樓盤不外乎是價格定得過高、清掃尾盤和虛假降價這麼幾種情況。”賈玉鵬說道。 “並不是所有房地產開發商都有充裕的資金,尤其是中央出台貨幣緊縮的政策,很多開發商的資金壓力加大,為了回款,降價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開發商坦言自己項目遭遇資金瓶頸時感慨道。 就在記者發稿的時候,央行宣布,從1月25曰起,再次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

2008年1月15日星期二

招商銀行 批發業務劍指龍頭地位

從廣東發展銀行功成身退,招商銀行(600036)副行長張光華一個漂亮的轉身,開始在招行的舞台上施展拳腳。近日,在他的帶領下,招行花了大半年時間進行的批發銀行業務戰略規劃已接近定稿,目標直指股份製商業銀行的龍頭地位。

  對公業務“四箭齊發”

  “我們的目標是把招行的對公業務做成國內股份製銀行中最強的。這個最強的概念不僅僅是指規模,還包括在結構、收益、客戶滿意度和多元化的利潤來源等方面都做到最優最好。”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張光華特意強調了所謂龍頭的含義。

  據透露,招行批發業務目前已確定了四大重點發展領域:一是以現金管理為主,助推招行在傳統業務領域繼續保持領先優勢。張光華認為,現金管理是未來中國商業銀行競爭很激烈的領域,招行因為有網上企業銀行、先進的電子化支付手段和現金管理的產品,並有條件成為這個領域的領導者之一。通過該業務,招行可以獲得穩定的銀企關係、利率市場化之後的資金成本優勢,輔之以網銀等手段,還可以解決櫃台、網點不足的問題,增強與大銀行抗衡的實力。

  二是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客戶,調整和優化對公業務結構。招行認為,應通過提高中小企業客戶的比率,使得資產收益率保持比較高的水平,應對未來的市場變化。

  三是加大創新,進一步提升中間業務收入占比。據介紹,近年來招行以客戶為中心,開發了從網上銀行、現金管理、資產托管、年金業務等新業務,並擁有最全的產品,能夠為企業提供綜合服務方案,而不僅僅是一筆貸款。這將是招行未來重點推進的方向。

  四是向綜合化經營轉型,繼續整合招行旗下的投行、保險、信托、基金、租賃等業務,為招行提供傳統商業銀行之外的收入來源。張光華說,“在股份製銀行中,我們的綜合化經營平台是最強的,也能夠進入全國的先進行列。可能我們在規模上永遠達不到國有銀行的水平,但我們希望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在穩定一些客戶關係的基礎上,讓大家看到招行的利潤增長很快。”   “五大優勢”參與競爭

  據招行公司銀行部總經理張健介紹,自創立至今,招行批發銀行業務始終保持較快的利潤增長和較高的利潤貢獻。2005-2007年,招行批發銀行業務利潤復合增長率達38%,對全行的利潤貢獻維持在80%左右。與其他股份製商業銀行相比,招行此前的批發業務無論是資產還是負債規模排位都在第四或第五名。

  但是,招行早在05年就充分意識到公司業務戰略轉型的重要意義,並開始改變傳統的“壘大戶”發展模式。如今,招行批發銀行業務在規模和結構、質量和效益協調發展方面已經形成特色,在客戶基礎、電子產品和新興業務等方面構成了自己的競爭優勢。

  該行剛剛完成的一份名為《招商銀行批發銀行業務發展概況》的調研報告顯示,其對公業務具備五項突出優勢:其一,在批發業務的收入結構上,非利息收入占比逐年提高,從2005年的7.4%上升到2006年的12.5%,復合增長率達41%,說明招行批發銀行收入結構中對傳統存貸款利差收入的依賴性已有所減弱。

  其二,在對公人民幣負債業務上,其優勢和競爭力體現在存款的活期占比較高,2007年招行活期對公存款占比達59.5%,接近國有大銀行的水平,體現了良好的對公客戶合作關係和低成本的資金優勢。同時,對公人民幣存款的穩定性較好,有利於效益的提升。2002年至2006年,招行對公人民幣日均存款年度增量均在600億元左右,已基本消除了季末和年末突擊沖高的行為,日均存款復合增長率為30%,高於餘額增長水平。

  其三,在資產業務上,受資本約束和股東對資產規模擴張的限制,招行近年對公資產規模的增長均保持在一定的範圍內,但重點發展了資本消耗較低的貿易融資業務,並長期保持較高的市場份額,在10家股份製商業銀行中的市場占比在25%以上,一直穩居第一位;與國有商業銀行相比也不遜色,2007年末列中行、農行、工行之後,在國內商業銀行中排名第四位。

  其四,中小企業客戶量有所提升,這也是招行應對金融脫媒和利率市場化,拓展對公信貸業務空間的重大戰略舉措。按照國家標準,2006年末,招行對公人民幣一般性貸款中小企業的戶數占比為74.8%,貸款額占比為38.7%。

  另外,招行對公業務的品牌優勢也逐漸顯露。根據AC尼爾森最新完成的銀行客戶滿意度調查結果,招行在服務提供、業務審批或授信、金融產品及收費等一級指標的客戶滿意度全面領先於國內同業。據統計,世界500強企業中的117家企業已在招行開戶結算,其中59家為授信客戶,48家企業為網上企業銀行用戶,14家企業為銀關通用戶,31家企業在開辦國際結算業務,25家企業使用招行公司信用卡或辦理代發工資業務。

  初嘗轉型果實

  去年末,興業證券一份報告指出,招行公司業務轉型已見成效,收入結構和資產結構發生較大變化。

  事實上,招行近年批發業務的發展已讓不少同行感到了壓力。例如,2004年至2006年招行貿易融資復合增長率為15%,增長強勁;又如,貼現業務餘額均在1000億元以上,在10家股份製商業銀行中一直位居第一位,並始終保持零不良的記錄。與此同時,招行批發業務的整體不良率由2003年的4.46%下降到2006年的2.47%。

  招行在電子銀行、現金管理、資金交易、資產托管、年金等新興業務也已被同業公認並構成其批發業務競爭力和特色。例如,2007年底招行網上企業銀行用戶達50824戶,年累計交易筆數12644萬筆,比上年增長53%,年交易金額14.8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08%。網上支付金額占銀行對公支付金額的42%,支付筆數占銀行對公支付筆數的38%,對櫃面支付的替代程度領先國內銀行同業。又如,2007年末招行現金管理服務用戶達3260戶,其中全國性集團客戶832戶,業務量居全國同行前列,並連續兩年被《亞洲貨幣》雜誌評為“中國本土最佳現金管理銀行”稱號。

  招行的同業業務2007年有了長足發展。據張健透露,招行目前已與近90家證券公司開展了第三方業務,雖然網點數遠遠不如四大國有銀行多,但招行在國內銀行中第三方存款的個人開戶數是第五位,存款量是第三位,顯示其多為高端客戶。而招行的離岸業務資產、負債規模均占國內的離岸業務總額的40%。

  就在不久前,財政部企業年金受托人招標,在十多家銀行參與的激烈競爭中,招行成為唯一勝出的股份製商業銀行。這是招行繼獲得首批賬戶管理人和托管人資格後,又成為首批獲得受托人資格的銀行之一。

  招行副行長張光華  本報資料圖片

老曹:內房股不應再拋售

內房股不應再拋售

  內房股方面,瑞銀推介碧桂園(2007)同SOHO中國(410)。內地三十多隻內房股股價過去三個月回落24%,如同高峰比較回落37%。瑞銀估計,今年北京樓價仍升5%(去年升17%)、上海升5%(去年升9%),廣州今年上半年回落10%,深圳回落10%。瑞銀唔相信內地樓價可調整20%言論,並認為由於內房股已回落37%,因此可趁低吸納而非繼續拋售。碧桂園過去因為廉價吸納土地而成為謠言攻擊對象,估計今年獲利67.86億元或每股41仙,未來O十九點四倍。SOHO中國今年獲利26.61億元或每股51仙,O十三點五倍,加上主力北京。至於世茂房地產(813)今年估計獲利40.54億元,每股獲利1.23元,O十四點一倍,亦可考慮吸納,其主力上海。雅居樂(3383)今年估計獲利34.97億元,每股獲利93仙,O十二點五倍。合生創展(754)估計今年獲利27.59億元,每股獲利1.88元,O十點一倍。合景泰富(1813)估計今年獲利23.82億元或每股92仙,未來O九點九倍。綠城中國(3900)估計今年獲利17.27億元或每股1.13元,未來O十點四倍。深圳控股(604)估計2008年獲利12.79億元或每股41仙,O十三點二倍。中國海外(688)估計今年獲利58.87億元或每股獲利74仙,O二十一點一倍,亦可吸納,但吸引力唔及其他內房股大。相信今年首季政府將進一步收緊銀根,地產市場情緒會進一步下滑,投資策略係趁低吸納而非拋售。

北京房價並未下跌 僅是漲幅下降

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北京房價並未下跌 僅是漲幅下降


郝倩   SOHO北京公館在2007年最後一周開盤,平均銷售單價竟達到4.2萬元/平方米,把整個北京的房價提升起來了。這幾乎引發了北京市房地產交易部門對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的“不滿”。   由此,潘石屹認為,2007年最後四周的北京房價並非“每周都在下跌,最後一周下跌超過20%”,而是“漲幅逐周下降,並非價格的下跌”。

  根據之前中國房地產指數系統研究機構所公佈的數據:2007年最後四個星期,第一周北京房價下跌了10.09%,第二周下跌了0.75%,第三周上漲了12.88%,第四周下跌了20.25%。北京房價在2007年的最後四周中只有一周在上漲,其他三周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而該機構之前也曾公佈數據稱,2007年11月底,北京市的平均房價為每平方米15162元,而在12月底,每平方米的價格降為12180元,月環比降幅為19.67%,其中,北京的東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個內城區在11月底的平均房價為每平方米23467元,而12月底則下降為18401元,跌幅高達21.59%。

  “目前市場的觀望情緒主要是來自於深圳、廣州兩個城市成交量的大幅度下跌,再加上聖誕、元旦、春節前後每年的成交量都不會非常多,因為放假期間大家都在忙度假。”潘石屹說。至於今年的房地產形勢,潘石屹認為,“要看2008年的房地產形勢,要看過去兩年時間土地的供應量到了什麼區域。從這一點來說,過去兩年時間政府公開‘招拍掛’的土地量並不大。這意味北京的房屋供應量,尤其是五環內的供應量會比較少。”

  潘石屹概念中可能出現的“拐點”是均價8000元/平方米以下的中低檔房。

  根據SOHO中國的研究數據:“為什麼要用8000元/平方米這個點,因為我們分析了2005、2006、2007年這三年北京市房屋價格成交量的分佈曲線,我們發現它們都成標準的對數正態分佈圖。而8000元/平方米以下房子的成交量在過去三年時間都超過北京市總成交量的50%,就是說,從4000~8000元/平方米這個價格區間是最值得關注的區間。”

  就此,潘石屹說:“在2008年、2009年北京市房屋的供應中加大了中低檔房的供應量。在供應量增加、需求量不變的情況下,它的價格就會受到抑制。”

  對於國務院之前公佈的“3號文”中“兩年不開發的土地要收回,兩年之內未開發的土地要收取20%的閑置費”的規定,潘石屹認為,“這就促使前些年做土地儲備的房地產開發商要儘快地把土地變成房子,無形中增加了市場供應量,有利於平抑房地產的價格。”但他同時表示,結果如何最終還是“要看政策的實行情況”。

2008年1月12日星期六

招行評價內地銀行之冠

from 信報

招商銀行(3968)去年升幅94.6%,為內地銀行之冠。日前發出通告,按中國會計準則初步預測,2007年淨利潤將較前年增長110%,較預期為佳。

  通告指出,業績大幅增長的原因,包括資產規模增長、利差提高、非利息收入快速增長、信用成本下降、成本收入比率下降以及有效所得稅率下降等,均為銀行業績增長的慣常因素,獨未提及主要的利息收入,亦可能已包括於資產規模增長之內。

  按中國會計準則,2006年淨利潤71.07億元(人民幣.下同)(以國際會計準則是67.94億元,相差4.4%),以此推算增長110%,應為149.24億元,相當於每股盈利1.015元。

  去年第一季淨利潤24.62億元,第二季36.58億元,第三季38.5億元,一如預測,則第四季淨利潤將為49.54億元,各季度均有增長,即全年的經營趨勢保持向上。

控制支出成增長關鍵

  資產規模增長應包括貸款增長,第四季變動未明,去年9月底較上年增加15.4%,資金運用理想,利差處於較高水平,上半年淨利差2.85%,淨利息收益率2.96%,第三季維持於近似水平,相信全年仍然維持,較前年為高。首三季淨利息收入增長59%,今年增長率則待公布。

  非利息收入快速增長,已反映於首三季業績,淨手續費及佣金收入增加154%,主要增長來自信託服務及代理服務,包括證券及基金服務,是受惠於股市蓬勃,而信用卡的現金透支及分期付款收入也有逾倍增長,當然,信用卡費用及銀行卡手續費也有強勁增長。第四季的表現中,消費增長依然強勁,而股市有過相當波動,交投萎縮,估計應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而第四季業績仍有相當增長,大概是股市關連的收益減少,已由其他收益增長所抵銷,甚或仍有增長,以致未影響整體利潤。

  去年上半年不良貸款比率1.66%,2006年則為2.12%,貸款減值準備對客戶總貸款比率由2.88%降至2.81%,有利於信用成本下降。而且不良貸款準備金覆蓋率高達169%,更為穩健,貸款的質素,除影響財政外,亦對業績會有影響,撥備處於低水平,有利於業績。

  成本收入比率下降,上半年為33.7%,低於2006年全年的38.28%。招商銀行業務在持續發展中,營業支出去年首三季仍增48.6%,但營業收入增幅更大,以致成本收入比率下降。此項比率的升跌,除收入影響外,控制支出也是關鍵。

收購銀行反映兼併意向

  至於有效稅率下降,基本上除深圳地區享受優惠稅率15%外,去年適用稅率為33%。於今年起,企業所得稅已調整為25%,而深圳地區的優惠稅率則於五年內逐步過渡至25%,稅率的變動對遞延所得稅資產及負債有所影響,去年上半年已開始調整,使稅項受惠,有效稅率為32%,去年同期則為36.8%,去年第三季有效稅率更低至29.5%,相信第四季繼續調整。

  由於去年全年業績仍待詳細公布,目前只是利潤預告,究竟第四季的業績預期為各季之冠的原因為何,可能是業務性,亦可能是稅項的調整,仍未明朗。

  今年內地銀行業估計所受壓力較大,經過去年加息六次及調高準備金率十次後,今年的貨幣政策從緊,有報道指商業銀行的貸款規模將受嚴格限制,暫不明朗,銀行只能從非利息收入方面發展。目前內地消費仍然強勁,銀行卡及信用卡的收益仍可看好,而股票及基金的代理及信託的收益,則待股市配合,值得注意的,稅率的變動,將對業績的增長提供幫助,但目前討論今年增長,為時過早。

  招商銀行跌至近期低價29.6元,受盈利預告增長而回升,現價32.2元,按盈利預告計,去年O約三十倍,P╱B約為七倍,相信仍是內地銀行之冠。

  招商銀行在發展中,較為明顯的,已收購台州市商業銀行10%,反映向城市銀行兼併的意向,亦已獲准開設金融租賃公司,也於北京開設第二間私人銀行中心,是正常的業務發展,而業務仍待培育,並非短期可以帶來理想貢獻。市場對於內地銀行的評價,視乎國策及市場環境而定,特別是貸款政策以及股市的變動,兩大因素亦將左右增長,業績增長高,O自然較高。但無論如何,招商銀行的評價也是各銀行之冠,今年表現或許較去年反覆,但相信仍然較同業為佳。

銀聯助力國壽“零現金工程”

國內最大的保險公司和銀行卡組織實行強強聯合。1月11日,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國銀聯在北京舉行全面合作框架協議簽字儀式。

  根據協議,雙方的合作領域將集中在為中國人壽提供基於銀行卡的各項支付服務,主要包括:銀聯標準卡保險資金結算、銀聯標準卡業務創新、保險聯名卡以及信息技術合作等方面。

  在此合作框架下,中國銀聯將根據中國人壽現有業務和渠道特點,為中國人壽量身打造包括保費交繳、資金收付、現金管理、銀聯標準聯名卡業務等在內的綜合金融服務方案,推動中國人壽實施“零現金工程”。此外,雙方還將積極探索在互聯網、手機、電話支付等新興支付領域開展業務合作,實現保戶足不出戶即可購買保險和繳付保費。此外,中國人壽還將和中國銀聯通過銀聯標準聯名卡的形式,疊加繳費打折、VIP服務、積分兌換等一系列增值產品,為共同的客戶提供更為優惠和優質的服務。

  中國人壽總裁萬峰表示,中國人壽期望能通過銀行卡支付應用,進一步加快資金流通領域的支付創新,從而促進傳統業務模式的升級與轉型。從長期發展看,發國壽自己的銀聯卡是遲早的事情。

2008年1月10日星期四

機構投資者仍然跑輸散戶(林行止)

機構投資者仍然跑輸散戶


  次按風暴衍生的金融問題未完未了,結果如何,言之尚嫌過早;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投資銀行家和基金經理這一回輸掉股東和客戶以千億美元計的資金!這種情況,令筆者想起一篇寫於整整三十年前的舊文〈機構投資者不是常勝軍〉(刊一九七八年二月號《信報月刊》第十一期;收台北遠景《閒讀閒筆》),當中提及美國證監會一九七五年的報告,指出散戶投資者在一九六八年股市升近最高點時大量拋售,而在一九七○及一九七四年兩個最低水平則大量入貨,強烈地否決了一般人,尤其是投資專家認為散戶高買低賣的說法令人感到驚奇的是,在同一報告中,SEC的研究員指出「機構投資者」低賣高買的情形十分普遍

  當年筆者這樣寫道:「以香港目前的情況和機構投資者的條件而言,那些背景較佳的仍會有作為,但一旦大市波動急劇或它們可動用的投資資金數額愈來愈大,則其投資成績就會大打折扣。散戶投資仍是值得鼓勵的,因為他們(的投資手法)十分靈活,適合在香港這類比較小的市場上活動;但散戶投資有如『大魚產卵』,魚類一次『產卵』,可能生出成千上萬條小魚,但能成長成為大魚的,則百不得一。這道理用於散戶投資者身上,頗為恰當。我們中國人說『一將功成萬骨枯』,亦可用來形容散戶投資者的投資歷程。一個散戶變成大戶是建築在犧牲萬千個散戶的基礎上!」

  三十年後,投資市場已壯大了千百倍,投資技巧花樣和工具之多,機構投資者控制及管理的資金以萬億美元計,更非當年所敢想像;至於個體投資者,隨經濟持續多年增長,尤其是前社會主義國家「走資」令「先富起來的人」多如恆河沙數,他們掌握的資金已大至天文數字不能形容。可是,儘管投資市場已脫胎換骨,機構投資者以令人目眩的薪金羅致「最優秀」的人才,他們高買低賣投資成績遜於個別散戶的情況,並非有所改善而是比過去更差!

  筆者參考了二份去年十二月上網的有關論文,才得出此項結論。其一出自以色列希伯萊大學經濟學家之手,其一則為美國杜克、康尼爾和德州奧斯汀大學學者合作。前者題為〈機構投資者或散戶─誰在買賣中得益較大〉(G. San:〈Who gains more by Trading-Institutions or Individuals?〉ssrn.com),後者是〈股市散戶投資的回報〉(R. Kaniel、G. Saar、S. Titman:〈Individual Investor Trading and Stock Returns〉,將在《財務學學報》發表)。

  綜合這二篇論文,筆者得出如下兩項結論。

  第一、爬梳紐約證券交易所橫跨一九八一年至二○○四年二十三年的資料,證實「機構投資者高買低賣而散戶低買高賣」的情形三十年不變,令學者有點「驚奇」的是,這種情況愈來愈嚴重。這即是說,機構投資者與散戶之間的虧、盈差距愈來愈遠。

  第二、研究發現股價的波動在散戶入市前加劇,在他們購入後波動放緩,顯示散戶的買賣並未加劇市場波幅,不但推翻過往學者認為「盲俠」(noise traders)愈多大市升降幅度愈大的推論,同時否定了散戶等於「盲俠」的「傳統智慧」散戶的投資技巧當然不及機構投資者,但散戶賺錢能力肯定比機構投資者高。這種情況不僅限於美國,澳洲、挪威亦如是,筆者相信歐盟和香港亦是這樣。

  財雄勢大(買賣足以左右股價)、人才濟濟的機構投資者,何以投資成績不如散戶?筆者把錯綜複雜的理由歸納為下述五點。

  甲、機構投資者大都是投資學者所說的「動力投資者」(Momentum Investors,譯為順勢型投資者似更貼切)。這即是說,當一種股票上升且形成一股向上(或向下)動力之後,他們才會購進(或拋空),這樣做是因為他們擔心成績較同行差,而一種股票形成上升動力,似說明同行正在收集,為了不致給同行比下去,他們的「羊群效應」發作,遂跟風入市;在學者研究的多個例子中,機構投資者都在偏高的價位才購入。「動力理論」沒有問題,問題在錯失最佳的時機。

  乙、機構投資者比散戶更難長期「跑贏大市」,原因是當其成績勝於大市時,資金源源注入,這便出現三十年前筆者所說的「可動用的投資資金數額愈來愈大,則其投資成績就會大打折扣」。龐大資金入市影響股價,意味無法在合理價購貨,「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在這裏有反效果。散戶遠較靈活,出入市自如,較易找到獲利機會。

  丙、機構投資者的負責人大都學有專長,而且全神貫注於資料搜集、分析,因此產生「知識幻覺」(illusion of knowledge),以為掌握了宏觀經濟去向、股價以至大市升沉的竅門;「知識就是力量」,但「知識」不一定能夠準確預測人心,知得太多、過分自信,往往反成為挫敗的導因。散戶聞風而動(「盲俠」是聽聲揮劍),雖被學者嘲笑,卻不會因為有過分信心而鑄成大錯。

  丁、機構投資者抽佣金收管理費,因此有必須多做買賣才不負投資者所託的「道德壓力」(moral pressure),研究顯示買賣過分頻密對進賬並無幫助;散戶沒有這種壓力,不會為買賣而買賣,因此獲利更豐。

  戊、機構投資者管理OPM(他人的財富),賺蝕對他們有影響,唯影響可令他們致富卻不會使他們失去收入,因為賺錢他們可分成(一般為百分之二十),虧蝕則仍可收取定額(以投資額為計算基準)的管理費,「生活絕無問題」。換句話說,這對他們並無切膚之痛,做起事來便不會盡心盡力!賺錢是世上最困難的事,不盡心盡力成績難免會打折扣。

  和三十年前紐約SEC的結論一樣,學者現在的研究亦得出散戶的平均成績跑贏機構投資者!

2008年1月9日星期三

老農民


“首富園丁”蔡洪平: “沒有誰比我更瞭解中國脈搏”

周迪倫 陳天翔 CFP圖   現在是投資中國的基金髮展最高潮的時刻。“熱錢湧動,大家都在賭人民幣升值和中國增長故事,香港有2000億美元的資金在等待。很多外資機構成了‘提美元的叫賣者’。早年中國企業要去外國招商引資,現在是大把美元在中國尋找項目。”   最近兩年,蔡洪平時常處於“激動”當中。激動這個時代,也被這個時代所激動。

  他曾做過農民、軍人、記者、國企幹部。現在,他是華人世界首屈一指的投資銀行家。2006年之前,他雖然也在投行業界立足,但並無大名;2006年初,他轉投瑞銀。兩年來,憑借一系列轟動業界的IPO案例,他開始名聲大噪。

  在剛剛過去的2007年,蔡洪平帶領團隊完成了中國區47個融資項目,平均每星期完成一個項目。又一次名列全球投行中國業務國際上市排名榜的“冠軍”。梁錦松曾對他說:“你們現在太厲害了,只要有大公司IPO的,總有你們的份。”

  現在的蔡洪平,坦率自信。他甚至直言:“在投行界,沒有誰比我更瞭解中國脈搏。”

  同時,他也保持一份冷靜和清醒:“香港有報紙寫到,如果你想成為富豪,不能不和老蔡見個面。我哪有那麼大本事?我永遠記住當初百富勤的教訓,和梁伯韜先生的話:感覺越是成功的時候,就是越危險的時候。”

  我只是一個投資銀行界的老農民而已,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蔡洪平說。

  蔡洪平,現在是被瑞銀集團內部評為“傑出領導者”的投資銀行部中國區主席。

  農民情懷

  隨玖龍紙業和碧桂園的上市,公司創始人張茵和楊國強分別成了2006年和2007年的首富,作為幕後推手的蔡洪平,有了一個更響亮的頭銜——“首富製造者”。

  但私下里,蔡洪平顯然更樂意被稱為“首富園丁”。因為他說:“我就是一個農民,一個園丁。”

  出生於1954年的蔡洪平,因為特殊的時代背景,在15歲那年,確實到江蘇海門縣做過兩年多的農民。那時候,前途一片灰暗,茫茫不知所生,這種感覺甚至曾經壓迫他絕望到有過跳河自殺的念頭。

  是的,事業蒸蒸日上並且年過半百的蔡洪平,現在已經有足夠的資格平淡地回憶過往的艱難歲月。“當年心靈和靈魂被折磨的終身體驗是我一生奮發的動力。同時,也是當代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共同體驗。”

  顯然,曾經的務農經歷幫助後來的“老蔡”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國當代的民營企業家——從骨髓里理解。因為他和他們在這一點上有近乎相同的經歷和感受。

  “老蔡”開始屈指算來:“王傳福、張自平、魏建軍、史玉柱、許連捷、朱新禮、牛根生、楊國強、潘石屹、郭廣昌等人,現在都是豪富,但也都是農村出身,楊國強一直到16歲沒穿過好鞋子,潘石屹13歲才用上衛生紙。”這些首富無一例外,均有“蔡洪平製造”的印記。

  “老蔡”覺得,很多人把目光集中在了這些人是多麼富有上,而忽略了這些通過資本市場獲得財富的人,其背後所體現出的時代特徵。這些人當中絕大多數都擁有相同或者相似的特點:苦出身,正在把事業當生命來做,並且非常低調。

  有這麼一個故事。在碧桂園上市的時候,蔡洪平在上台前接到一個電話,打電話的人是玖龍紙業的老闆張茵,張茵在電話里說:“謝謝你蔡總,你終於幫我解套了,一年來,接到多少個電話,這個首富實在樹大招風,今年終於可以安靜一點了,因為有這位楊大哥(楊國強)超過了我。”

  在碧桂園的上市酒會上,“老蔡”很感慨,在美國,富豪榜首富十年才會換一次,而在中國一年就換一次。“在中國,越是出身貧窮的企業家領導的上市企業規模越大,這部分企業家大多來自農村,他們出身貧寒,但是卻成為了中國民營企業的驕傲。這在西方是沒有的,在美國,可能是聰明人發財;但是在中國,單單靠聰明是不夠的,還要無比的勤奮。”

  在蔡洪平看來,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讓民營企業具有了市場化的特徵,加入WTO之後,中國的民營企業又有了國際化眼光,市場化和國際化已經密不可分。此外,中國民營企業對市場體系的理解、對資源配置的方法運用、思維方式等都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經營效率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一個由壟斷化走向公開化、市場化的過程,也是民營企業不斷發展的過程。民營經濟的份額越來越大,增長的速度也是最快的。

  “中國時刻”

  農民、民營企業、中國時刻。從“農民”這個話題開始,蔡洪平順理成章地把交談帶到了目的地:中國時刻。

  作為一位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把中國內地民營企業帶到香港上市的“紅籌推手”,他對“中國時刻”這四個字的理解和感情非一般人所能體會。

  “現在產生了井噴式的發展。這也是中國和外界‘隔絕’多年,差距拉大之後,改革開放所爆發出的能量。”這股能量加上中國龐大的內需和互聯網大發展所帶來的產業倍速更新,讓站在企業對接資本市場入口處的投資銀行家蔡洪平大呼“過癮”。

  蔡洪平所鄭重表達的現在是“中國時刻”,來自於幾個基本判斷。

  首先,現在是中國增長故事的年代。也許和曾做過記者有關係,蔡洪平近兩年養成一個獨特的習慣,在所經手的企業IPO路演的時候,親自為企業老總寫發言稿。

  2007年初,匯源果汁香港上市的時候,蔡洪平幫朱新禮寫了個發言稿:1992年我們家鄉蘋果大豐收,但是蘋果都爛在地里,我去國外看,外國人的冰箱里都是果汁,但是中國人要麼不是沒冰箱,要麼就是把冰箱用來放老酒,我就想,中國人的冰箱里是否也能放果汁?後來我就把果汁從山東做到了北京,從北京做到了全國……

  2006年香港上市的玖龍紙業也有同樣的增長故事:蔡洪平拋給市場的故事是,中國是一個輕工品出口大國,電腦、電視、冰箱、洗衣機,這些商品都需要包裝,這一領域出口每年增長約為30%。

  其實,早在1998年恒安國際香港上市的時候,蔡洪平就體驗過中國式增長故事帶來的市場效果:那時,數億中國農村婦女還沒有使用衛生巾的概念,而恒安就是幫助中國農村婦女普及衛生巾的,這也是當年使恒安國際在亞洲金融風暴中成為最佳IPO項目的原因。

  第二,現在是中國溢價年代。整個2007年,“只要是我們推出來的上市公司,都和國際同類公司股票的價格存在溢價。早年是中國折價,2007年是中國溢價。同時,我們多次顛覆了全球投資者對中國企業的定位和低估值。”

  由中國折價到中國溢價,蔡洪平認為意義重大。“起初,有的投資銀行在碧桂園項目上給出的2007年市盈率預期為11到15倍。但瑞銀給的是2007年市盈率預期是17到23倍,因為我們看到了它質的不同和潛在增長。所以我們給出市盈率高於市場同業近30%。結果,我們成功了。因此任何人都要與時俱進,我們也一樣,如果再用老眼光看中國,肯定會失敗。我們做洛陽鉬業上市市盈率也高於國際同業28%;我們做揚子造船市盈率高於國際同業19%;我們做复星市盈率高於國際同業38%。”

  蔡洪平給中國溢價找到的理論基礎是,擁有良好業績復合增長率的企業,它的市盈率(PE)與增長率(G)的比值應該等於1。即是說,如果一家企業連續三年保持30%的年增長率,這家企業就應該享受30倍的市盈率。

  “我們現在是發完A股再發H股,並且H股的發行價不能比A股的發行價低,那麼在海外做企業上市就是靠PEG指標。瑞銀在中國做的多個項目,每年的增長都在20%~30%以上,這是世界奇跡,而這種奇跡曾發生於二十世紀初的美國,十九世紀初的英國。而現在則是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PE高不高不是關鍵,還要看‘G’,看增長。”

  蔡洪平覺得,這些原來在美國由增長型高科技企業獨享的指標,應該是應用在中國企業身上的時候了。

  第三,現在是投資中國的基金髮展最高潮的時刻。“熱錢湧動,大家都在賭人民幣升值和中國增長故事,現在在香港有2000億美元的資金在等待。很多外資機構成了‘提美元的叫賣者’。早年中國企業要去外國招商引資,現在是大把大把的美元在中國尋找項目,現在在外面的錢太多了,一大批外資想送錢給中國企業,熱錢太多了。”

  第四,現在是一批優秀銀行家開始發揮作用的時刻。2007年初,蔡洪平曾有機會參與SOHO中國香港上市,但由於種種原因,瑞銀未能在承銷商之列。到年中時,碧桂園成功上市,隨後复星國際和綠城國際的股票後續發行和可轉債也已做完,卻仍未見到SOHO中國的上市。問題出在土地儲備:SOHO只有100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有些中介機構感到有些困難了。

  SOHO中國和碧桂園是兩個故事,碧桂園是中國的城鎮再造者,是城市的郊區,而潘石屹的項目在市中心,怎麼可能簡單地比土地儲備嗎?SOHO是中國的CBD開發領導者;SOHO是中國品牌商業地產商。定位一變,勢如破竹。 蔡洪平如是回顧。

  於是,在瑞銀團隊的合力操作下,SOHO中國於去年10月份在香港IPO:國際發行部分獲得了57倍超額認購;在扣除全額回撥和基礎投資者部分及行使綠鞋之前,獲181倍超額認購;香港公開發行凍結超額認購資金達2190億港元。

  第五,現在是中國各個行業高速發展,並開始領先全球的時刻。在過去10年時間里,中國資本市場的IPO活動轟轟烈烈,這種壯觀場面甚至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很少看到,只曾經在美國發生過。現在,“IPO TIME”顯然是在中國。

  在蔡洪平看來,當下之中國,就是美國上世紀50年代的消費品市場和2000年的高科技市場的結合體,投資者應該用非傳統標準對待中國企業。而且,伴隨這種趨勢,全球唱主角的資本市場已經由華爾街轉到了香港和上海。

  “隨資本市場的發展,中國企業的領導者在早年還夢想進入世界500強,一眨眼,現在進入500強的企業越來越多,中國市值最大的,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能夠成為世界市值最大的了,中國石油超過了美孚,工商銀行超過了花旗,中國人壽超過了AIG等。民營企業也一樣。GE在縮股,因為GE的股價太低了,而同樣的綜合類的中國企業在擴股”。

  “IPO這種方式代表了一種先進生產力的發現形式,過去美國是全球最大的IPO市場,那時候是‘美國時區’,從而繁衍了一大批著名的國際頂級大行。過去每年中國企業發行額通常不超過100億美元,而最近幾年發行額連續超過或接近500億美元以上。不僅如此,還有相當一批優秀的H股企業發行A股。”

  “但是在中國發生的這波潮流,卻沒有讓中國產生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投資銀行,這對中國來說,很可惜,但以後可能會產生”。這大概是蔡洪平對他的“中國時刻”所表示出的僅有的遺憾吧。

2008年1月8日星期二

保險進村 產品開路

保險進村 產品開路


  □本報記者 劉嶸  

  2007年11月29日,合肥。一位安徽農民朋友從中國農業銀行副行長楊琨手里拿到了一份中國人壽“新簡易人身險”,農行獨家代理售賣國壽“新簡身險”由此啟動,這款被譽為“惠農第一險”的“新簡身險”自此可以在全國各地的農業銀行里與農民朋友們親密接觸。

  “新簡身險”銷售在歲末用這種隆重的方式收官,可謂“豹尾”,與2007年3月河北火爆開賣時的“虎頭”景象恰成呼應,為2007年中國農村人身保險的成績單上留下了一筆濃彩。

  “新簡身險”在河北大受農民朋友歡迎,此處僅舉一例:2007年5月29日,此前名不見經傳的河北棗強縣衡店村的保險入戶率一躍達到100%,成為“中國保險第一村”的強力候選。從某種角度來說,衡店保險傳奇的締造者,便是“新簡身險”。

  自3月起,“新簡身險”開始陸續登陸20多個省份,每到一處,往往能見到當地媒體以“火爆”、“熱賣”等字眼為標題的報道。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萬峰一定是最喜歡看到這些標題的人,知情人介紹,為了順利推出這款新簡身險且讓它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萬峰費了太多的心思。

  萬峰對“新簡身險”一直滿懷信心,他堅信這是專為農民量身打造的,受歡迎是情理之中的。“新簡身險綜合考慮農民切身需求、交費能力和消費習慣,具有保費低廉、保障適度、滿期還本、投保簡便等特點。保險責任涵蓋疾病身故、意外傷害身故和滿期生存。其中,因疾病身故或保險期間屆滿,分別給付1倍基本保險金額;因意外傷害身故,給付8倍基本保險金額……”。2007年,在很多記者扎堆的公眾場合,萬峰都會心情愉快地介紹到以上產品說明文字。

  河北國壽營銷員劉女士對以上說明文字有深刻領會,“之前賣康寧,需要去客戶那裡七八次,得說半天,而新簡身險,往往一兩次就簽單了,好懂,好賣。”

  在2005年11月出版的《中國農村人身保險市場研究》里,作者李揚、陳文輝還在憂心當時“中國農村人身保險未充分考慮城鄉差異,城鄉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農村人身保險產品存在保險產品價格較高,超出多數農民的保險購買力;農村人身保險產品結構單一……”。時隔兩年,以國壽“新簡身險”為代表的創新型農村人身保險產品破繭而出且取得了開門紅,相信能讓兩位作者眉頭稍展。

  “農村保險市場主體缺乏,不利於保險產品的創新。”《中國農村人身保險市場研究》里還有這樣一句。時隔兩年,泰康人壽縣域保險產品的悄然亮相,相信也能讓兩位作者眉頭再展。

  2007年歲末,專門針對縣域市場開發的泰康人壽“健康人生”重大疾病定期保障計劃已在四川、安徽等十一個省份同時推出。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銀行保險事業部副總經理於文博介紹,該計劃充分考慮了縣鄉客戶的保障需求和購買能力,集重疾、養老和身故保障於一身。對於客戶來講,生存既有保障、滿期還可返回本金。“相比其他產品來說,該保險計劃按份購買,容易理解。此外,產品定價時特別考慮了縣鄉客戶購買能力,其性價比較高。”

  2007年初還曾流行一種說法,人保壽險和平安壽險也將大力挺進縣域保險。現在看來,動靜尚小。

  “一兩個險種,一兩個公司對中國農村人身保險大局的貢獻還是十分有限的,為農民朋友提供保險服務,各公司在產品開發方面還要下大工夫。”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縣域保險部總經理王同朝說。

  中國人壽深圳市分公司副總經理鄭建中認為,按目前我國農村保險市場的發展程度和農民的收入狀況,買保障應是他們的首選。人均保費在1000元之內,保險的功能應側重於養老、疾病、意外等保障,注重發展壽險小額期交業務。

  “除了產品創新,還要加強產品改造”。首先針對農民需求提供“一攬子”產品套餐,確定一個或兩個險種為主險,其他險種為附加險,被保險人在投保主險時,可根據生產生活需要以及自己的實際支付能力,任意選擇投保其他附加險種。

  其次,要努力進行市場和產品細分,滿足不同收入層次、不同地域農民的保險保障需求。開發、改良出針對不同收入層次農民的多樣化保險產品。

  再次,要合理制訂農村人身保險產品價格,農村人口對保險產品的購買力明顯低於縣城居民。王同朝向同業建言,公司在開展農村人身保險業務時,要正確處理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關係,把握薄利多銷的原則,推出保費較低、保障適度的保險產品。

  保險進村,產品開路——2007年,中國九億農民的少數代表發現有了“自己”的保險。

  編者按:

  政策性農業保險、能繁母豬保險、新簡身險、農村小額保險、銀行代理“三農”保險……2007之中國保險服務“三農”,亮點頻頻,也留給2008年“三農”保險更多的想象空間。從本期開始,本版推出“盤點2007”“保險服務‘三農’”專欄,敬請關注。

2.5%預定利率帶來壽險行業巨額利潤

2.5%預定利率帶來壽險行業巨額利潤

上海證券報

中國的上市壽險公司為什麼這麼賺錢?有的認為伴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是理所應當的,有些人甚至認為壽險公司就是靠炒股賺錢的。

  「事實上,自1999年6月以來實施的最高2.5%的定價利率是壽險公司利潤來源的重要基礎,而大幅上調定價利率將顯著壓縮壽險公司的利潤空間。我們認為壽險定價利率的提升將遵循謹慎和逐步的原則,迅速而大幅提升定價利率的政策風險不大,不會傷及壽險公司的基本面。」中金公司研究員周光的研究報告明確表示。

  「利差損」轉變為「利差益」

  「我們仍以傳統分紅險為主,適度發展萬能險和投連業務。」去年9月3日,中國人壽副總裁萬峰對媒體表示。

  雖然去年以來保險市場的投連險業務發展得很好,來自監管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1-10月全行業投連產品保費收入300億元,同比增長500%,占壽險保費收入的7.4%,在個別外資保險公司占比甚至達到80%以上。可萬峰一再明示,傳統分紅險仍是中國人壽的主打產品,這也將是未來幾年的原則。

  萬峰是清醒的!因為2.50%的定價利率是公司巨額利潤的重要基礎。

  所謂定價利率指的是壽險公司承諾的返還給投保人的投資收益率,不管壽險公司自己的投資收益率是多少。

  「我們還是要清醒的認識到,巨額利潤的重要基礎是很低的2.5%的定價利率。也就是說,中國的壽險公司是用很低的資金成本,即固定部分最高不超過2.5%,把保費收進來,並且可以使用很長時間,按照目前壽險保單的平均久期是15年,從而賺取利差」,周光的研究報告指出。

  1999年6月以前,壽險保單的定價利率普遍高達6-8%,高於壽險公司自己的投資收益率,因而產生了大量虧損的「利差損」保單。1999年6月以後,定價利率被保監會限制為最高不得超過2.5%,從而低於壽險公司的投資收益率,使得「利差損」轉變為「利差益」,整個中國壽險行業也扭虧為盈。

  當然,不可否認,2006年以來,隨著市場利率和債券收益率的顯著上升,加上火爆的股票市場,使得中國壽險公司的投資收益率飆升,淨利潤也強勁增長。

  2.5%定價利率上調影響

  央行利率的不斷提升,使得2.5%的壽險定價利率面臨著尷尬。那麼,如果將2.5%提升後,其對行業影響有多大?

  「我們相信,定價利率的大幅上調將降低壽險公司的利潤率,短期內應該對壽險公司的估值產生負面影響。長期來看,定價利率的上調意味著保費的降低,使壽險保單更加「物美價廉」,從而使保費收入的增長更快。壽險公司也應該走「薄利多銷」的發展道路,保持合理的利潤水平」,中金公司研究報告表示。

  不僅如此,萬峰曾表示,假設定價利率由現在的2.5%提高到3%,就意味著產品價格降低了,隨之帶來的問題是展業費用也會降低,即營銷員佣金也要降低,這樣就直接影響到營銷員的收入,從而影響整個保險行業發展。

  因此,目前市場上流傳著一種觀點,即認為定價利率上調與否對壽險公司的利潤率都沒有影響,是錯誤的。

  周光的研究報告對此進行了技術演示,以分紅險為例來演示壽險公司所能獲得的投資收益率的下降:如果保監會將定價利率由2.5%上升至3.5%,壽險公司的利潤空間就由0.9%下降到0.6%,也就是說利潤率下降33.3%。

  而傳統險和萬能險的情況與分紅險類似。

  可以看出,為什麼保監會對於費率市場化改革非常慎重,因為其並非是一次簡單的利率調整而是一個系統問題,涉及整個行業經營狀況。

  「既然上市中國壽險公司的巨額利潤嚴重依賴2.50%的定價利率,並且定價利率的上升會壓縮這些公司的利潤空間,那麼定價利率上升與否、上升範圍和上升幅度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中金公司的研究報告指出。

  中金公司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2.50%的定價利率是在特定時期人為制定的,長期來看,定價利率應該走向市場化。我們認為壽險定價利率的提升將遵循謹慎和逐步的原則,迅速而大幅提升定價利率的政策風險不大,不會傷及壽險公司的基本面。

2008年1月7日星期一

投連險:從進取返身穩健

投連險:從進取返身穩健


  理財師們普遍建議,2008年投資投連險,需要有適時從進取型賬戶轉換到平衡型或穩健型賬戶的準備。  


2007年收益率117.91%和111.87%——這不是基金,而是2007年最賺錢的兩大投連險產品——太平智勝動力增長賬戶和新華人壽創世之約。雖然與最賺錢基金2007年的戰績還無法相提並論,但對於兼具保障功能、且一度黯然退市的投連險來說,這樣的成績已經難能可貴。收益預期:震蕩為主  2007年,投連險幾乎成為投資型保險的代名詞,但招商信諾首席財務官賴軍預期,由於收益和銷售情況受資本市場行情的直接影響,2008年,投連險產品的收益率將呈現震蕩行情。

事實上,這種跡象在2007年四季度數據中已有顯示。2007年最後幾個月,多家主推投連險的保險公司保費收入都出現了大幅下降。一些外資壽險公司的投連險月保費收入,已從當年最高超過5億元降到了1億元以下。

多數銀行理財師仍然認為,2008年投連險市場值得期待。“投連險不是短期投資工具,應該有長期投資觀念。在這方面,保險公司的投資者教育工作2007年下半年得到了加強,2008年估計力度會更大。”交通銀行(601328.SH,3328.HK)理財師韓志剛告訴記者。

由於一些投資賬戶價格2007年都已經實現了翻倍,因此購買相同份額的投連險產品,2008年將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其投資風險也將相應增加。有鑒於此,理財師們普遍建議,2008年投資投連險,需要有適時從進取型賬戶轉換到平衡型或穩健型賬戶的準備。“投連險還是適合一些有閑余資金的高端人士長期持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分享保險保障和投資收益的雙重好處。”

2008年,保險投資功能還增加了一個值得期待的QDII概念。雖然目前產品正式推出的時間尚未確定,但平安人壽、華泰保險和金盛人壽等公司在2007年已經獲批了購匯額度,多家公司的產品設計也經過了多輪論証,只等政策上明確。2008年,通過投資保險分享全球資產配置收益的願望有望實現。

其實,投資型保險遠非僅是投連險,分紅險和萬能險也仍有大量擁護者,這從中國人壽(601628.SH,2628.HK)和中國太保(601601)壽險目前仍固守此陣地可見一斑。2007年,央行6次加息和持續的股市財富效應,使得萬能險、分紅險等投資型險種的吸引力下降,但由於保險公司對這兩類險種都採取了升級改造等措施,對於相對保守的投資者來說,分紅險和萬能險仍然是不錯的選擇。保障功能:繼續強化  既然是保險投資,其保障功能也值得細加分辨。以投資型險種的保障功能來看,2007年,投連險產品創新諸多,除了傳統的意外和身故等保障外,友邦和聯泰大都會都推出了附加少兒成長和教育的投連險產品,這類針對少兒市場的投連險之前比較少見,填補了家長在少兒成長過程中的財務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中外資壽險公司在這種創新上已分出差別。2007年,這些創新型保障功能的投連險產品多是來自外資壽險,中資壽險公司則表現並不突出。多位外資壽險公司的人士表示,像提供旅行意外、重大疾病等保險保障的投連險都有望擇機2008年推出。這類綜合了新型保障功能的投連險在2008年也有望贏得一定市場。理財師預計,這類綜合了新型保障功能的投連險在2008年也有望贏得一定市場。  除了投資和保障功能之外,投資保險不能忽略的還有投保費用。對於投連險來說,2007年10月1日開始實施的投連險精算新規,在初始費用和買賣差價等方面都做了明確規定,投保人的投資在2008年也有望更加明明白白。例如,銀行保險產品(躉繳型)5萬元及以下的初始費用上限為10%,5萬元以上是5%,個人代理人銷售的(期繳型)產品,第1年初始費用上限則為50%,隨後每年逐漸降低,買賣差價不超過2%。

在傳統人身保險保障方面,困擾2006年保險市場的重大疾病保險,已經在2007年出台了行業標準,並從當年8月份開始正式施行。作為一個涉及面廣大的險種,以後重疾險的保險責任必須包含6種發生率和理賠率都很高的疾病,這對於被保險人無疑是一大利好。

財產險方面,電話車險等縮短流程的低價車險,在2008年仍將給車主帶來眼前的不少實惠。同時,交強險“降保費。提保額”的做法,在2008年正式實施的可能性極大。

2008年1月4日星期五

招行獲英國雜誌評選大獎

本報訊總部位於英國倫敦的《投資者關係》雜誌日前對全球上市公司進行評比,招商銀行在該活動對國有企業的評選中榮獲六項大獎,包括最佳投資者關係大獎、最佳企業管製獎、最佳年報及其他公司出版物等獎項。

據介紹,目前《投資者關係》雜誌的系列獎項已成為全球資本市場中最具權威的投資者關係獎項。

針對此次評選,該雜誌訪問了約350位亞洲的機構投資者、投資銀行、證券公司及基金經理,收集和反映他們對現時亞洲市場投資者關係的全面看法,並根據他們的投票提名產生獲獎者。(

2007年中國保險十件大事

2007年中國保險十件大事



本報與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中國保險學會聯合評出

1 政策性農險"政策"效應日顯保監會力推生豬保險體系建設

2007年4月,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首次獲得中央財政10億元資金支持,並確定吉林、內蒙古、新疆、江蘇、四川、湖南6個試點省區和種養業承保範圍。隨後的8月,保監會下發《關於建立生豬保險體系促進生豬生產發展的緊急通知》,提出建立健全生豬保險體系的具體措施,並啟動能繁母豬保險和生豬保險工作。

點評:200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全國保險工作會議、中央“一號文件”和溫總理《政府工作報告》,無不將農業保險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視高度。中央財政首次拿出10億元資金補貼農業保險,不僅切實擴大了農業保險覆蓋面,同時也大力支持了農業的發展。在獲得政府政策支持的同時,以人保財險為首的諸多商業保險機構也積極介入和參與到農業保險試點的各項工作當中,發揮保險業市場化經營的優勢,幫助政府抵禦和化解農業大災風險,充分體現了保險業的社會管理輔助功能。

據相關分析數據顯示,我國CPI持續走高主要受食品價格拉動,而其中豬肉價格的較大幅度上漲,同時帶動了牛羊肉等副食品價格的上漲和物價總水平的上揚。針對這一關乎國計民生的問題,中國保監會在推動生豬保險體系建設過程中,積極與銀行業監管部門溝通協調,探索生豬保險與農村小額信貸相結合的新模式,幫助養殖戶解決養豬貸款難問題。不難看出,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相關監管機構的大力推動,生豬保險對於穩定豬肉價格、促進生豬生產發展穩定的積極作用正在逐步顯現。

2 保險巨頭紛紛試水“綜合經營”為打造綜合金融服務平台鋪路

2007年,中國人保集團提出要“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壯大壽險業務,並將資產管理業務作為未來5年的一項重要主業來運營。人保壽險已經完成股份製改造工作,資本金由10億元增至29億元,躍居壽險行業第5位,省級分公司的機構鋪設也已有序展開,這些都為人保集團綜合經營奠定了重要基石。

與此同時,中國人壽集團旗下國壽產險2007年以來先後在北京等11個重點中心城市開設分支機構,計劃到2008年設立25家分支機構。旗下國壽養老也獲企業年金基金受托人、賬戶管理人雙重資格。按照規劃,國壽將在“十一五”期間做大做強壽險、資產管理兩大核心主業,並擇機進入銀行、證券、信托等非核心主業。

明顯加快銀行業務拓展步伐的中國平安,在2007年8月開設上海、福建分公司,實現了跨區經營。在A股上市路演中,平安透露其戰略框架是,在綜合金融服務平台基礎上建立保險、銀行、資產管理三大業務支柱,未來5年加快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未來3-10年,銀行、資產管理業務將成為新利潤增長點。

太保集團在目前壽險、產險、資產管理三足鼎立的架構下,集團整體上市為其整合資源、專注保險主業發展提供了堅實平台,太保在未來5年內將致力於建設以保險業為主、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金融服務集團。

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亦強調,發展以保險為主業,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的跨國金融保險集團,將“初步構建以客戶為中心的綜合金融服務經營模式”作為集團“十一五”期間的階段性目標。

2007年9月,泰康人壽旗下泰康養老險公司開業,並獲得企業年金基金受托人、賬戶管理人資格,使泰康人壽距離一家綜合性金融保險服務集團的目標更加接近。

點評:在新的競爭形勢下,幾大保險巨頭相繼重申或宣告要發展成為大型綜合金融保險集團。要麼走財產險、壽險、健康險、資產管理綜合經營的道路,要麼在產、壽險業務貢獻大部分利潤同時,加快推進銀行業務,實現跨區經營,使之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要麼啟動產險、養老險業務,努力實現做大做強保險主業的階段性目標,保險巨頭已經試水各不相同的綜合經營模式。

雖然諸多中小保險企業紛紛提出打造綜合金融保險服務平台的願景,但綜合經營須體現高度的資源整合能力和不同業務間協同效應的特性。在整個2007年,由於多個保險巨頭的參與和新保險、銀行業務的拓展,保險業綜合經營試點呈現出不同的路徑和模式,新業務加速全國布局和機構擴張,成為其中的突出亮點。

3 保監會首次出台保險中介綜合性指導意見

2007年11月,中國保監會發布《關於保險中介市場發展的若干意見》,這是保監會首次出台保險中介領域的綜合性指導意見,將成為指導今後一個時期保險中介工作的綱領性文件。

點評:截至2007年9月30日,全國共有保險專業中介機構2297家,保險兼業代理機構14.6萬家,保險營銷員186.5萬人。2007年前3個季度,全國保險公司通過保險中介渠道實現的保費收入4288億元,占全國總保費收入的80.49%。

近年來我國保險中介市場發展很快,但還很不成熟。從外部看,社會對保險中介機構認知度不夠,發展的環境有待改善;從自身看,保險中介與經濟社會和保險業發展需要還很不適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保險中介市場更好更快地發展。

《意見》進一步明確了為什麼要發展、為誰發展、如何發展等有關保險中介發展的一系列根本問題,提出了保險中介市場發展的具體任務和政策措施,對今後一個時期保險中介市場發展和監管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4 新版《國家風險分析報告》發布為“走出去”戰略提供重要決策參考

繼2005年、2006年兩度對外發布《國家風險分析報告》後,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又於2007年12月19日正式發布該分析報告的最新版本———經過定期滾動更新的2007年版《國家風險分析報告》。

根據該報告顯示,與2005年、2006年相比,我國企業所面臨的全球整體風險水平呈現下降趨勢,其中以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如俄羅斯、中東歐和非洲地區的風險水平整體嚮好趨勢明顯。與此同時,部分國家則暴露出新的風險信號,全球有近3成國家對我國企業的國家風險水平顯著上升,其中以玻利維亞、斯里蘭卡、黎巴嫩、伊朗等國家風險上升最為明顯,均已步入國家風險水平顯著之列。

點評:正如中國保監會主席吳定富所指出,發布國家風險分析報告、舉辦國家風險管理論壇,對全球191個主權國家的風險情況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分析,科學評估國家風險等級,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風險評級體系,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通過發布國家風險分析報告,為相關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深入開展對外經濟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決策參考,在指導和保障外經貿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推動“走出去”戰略實施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5 投連險“井噴”中外險企比拼保監會警示投連險銷售誤導

基於2006年以來市場對資本市場持續嚮好的預期,加息使得分紅險、萬能險等產品吸引力下降,諸多中外保險企業紛紛推出投資收益與資本市場緊密相關的投連險產品。而相關統計數據顯示,自2005年底至2007年10月份,共有17家公司獲保監會批准設立了105個投連險賬戶,中國人壽、中國平安、泰康人壽等大中型保險機構亦獲准增設投連險。投連險成為整個2007年推動壽險公司尤其是外資壽險公司業績增長的重要推力。據保監會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1至10月投連險產品保費收入300億元,同比增長500%,占壽險保費收入的7.4%,在個別外資保險公司占比甚至達到80%以上。

點評:投連險“井噴”背後的隱憂也讓監管機構如履薄冰。針對陸續收到投連險銷售誤導方面的投訴問題,中國保監會於2007年9月發出通知,要求各人身保險公司和保監局高度重視銷售誤導問題,將銷售誤導作為行業重要風險予以防範。

事實上,保險市場在幾年前就曾經發生過一次“投連險風波”,並導致投連險市場萎靡不振長達數年,而該風波最直接的導火索便是投連險銷售人員的誤導。對於人身保險市場而言,銷售誤導直接損害投保人和被保險人的利益,損害公司和行業長遠發展。保監會此舉既可以看作是對前些年風險的經驗總結,也可以說是對未來風險的未雨綢繆,對於投連險的規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6 小額保險走進中國“版圖”保監會將出台監管政策予以力推

“我國發展小額保險的時機已經成熟。”2007年9月25日,在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在京召開的全系統農村小額保險業務交流會上,中國保監會主席助理陳文輝表示,保監會已把小額保險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下一步將繼續積極協調國務院相關部門完善外部環境,總結保險業已有的成功經驗,出台監管政策,促進小額保險在產品、渠道、經營機制等方面的創新,推動多種模式的小額保險試點,加強國際交流合作,以推動小額保險又好又快發展。

在2007年3月,中國人壽就推出“國壽新簡易人身兩全保險”,被稱作“服務新農村建設第一險”。此款產品一經推出,就引起市場強烈反響,保費收入年內有望達到20億元,據稱保監會已批准將試點範圍擴大到20個省分公司。

點評:小額保險作為小額金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一個有效的扶貧手段,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組織所重視和利用。目前,世界上有100多個發展中國家都在積極探索用小額保險方式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保障服務。

在我國,對小額保險,目前國內保險界還沒有中國版本的明確界定。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的定義為:“小額保險是指依據公認的保險慣例運營的,由多種不同實體為低收入人群提供的保險。”從中可以看出,小額保險的服務對象是低收入人群,它保險金額較小、保費較低,保險期限較短,產品形態一般是風險保障型,投保和理賠的手段比較簡便,一般是微利經營。

按此說法,近年來取得了較好發展的我國“三農”保險,實際上和國際上所倡導的小額保險的範疇基本上是一致的。保監會有關負責人稱,發展小額保險具有重要意義:一是能緩解疾病、身故、殘疾等風險對低收入家庭的衝擊,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二是農村市場人口多、潛力大,有利於保險公司自身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三是能積極參與小額保險的國際交流,有利於擴大中國保險業的國際影響力。

7 三部門力推醫療責任保險

2007年7月份,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保監會聯合下發《關於推動醫療責任保險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各級衛生、中醫藥管理部門充分認識醫療責任保險的重要性,引導醫療機構樹立正確的風險意識,充分利用保險等經濟手段,有效化解醫療風險。

點評:近年來,隨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法制環境的日趨健全和人們維權意識的逐步提高,醫患糾紛呈現新的特點,醫患關係有待進一步和諧。醫療責任保險是對被保險人依法應負的經濟賠償責任,依合同約定進行賠付的保險,對於增強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的醫療風險防範意識,提高化解醫療風險的能力,維護正常的醫療秩序,保障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西方經濟發達國家,投保醫療責任保險已成為醫方轉移執業風險、應對醫患糾紛的通行做法。《通知》的出台是深入落實《國務院關於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關於“通過試點,建立統一的醫療責任保險”精神的具體體現,將有力地促進我國醫療責任保險的進一步發展。

8 首部規範養老保險業務規章施行

2007年11月12日,我國保險業第一部專門規範養老保險業務的部門規章正式公布,並定於200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據瞭解,《辦法》共六章五十一條,主要針對養老保險的業務類型、養老保險業務經營主體範圍和條件、養老年金保險業務的產品管理制度和經營管理制度、企業年金管理業務的規範要求、違反相關行為的處罰措施及實施時間等相關內容進行了詳細規定。

點評:眾所周知,商業養老保險是我國養老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近年來我國商業養老保險的覆蓋人群逐步擴大,業務規模也迅速增長。保監會此舉旨在提高我國保險行業養老保險經營的規範化和標準化程度,促進養老保險業務及其市場健康快速發展。《辦法》顯示,中國保監會鼓勵人壽保險公司和養老保險公司發揮專業優勢,通過個人養老年金保險業務、團體養老年金保險業務、企業年金管理業務等多種養老保險業務,為個人、家庭、企事業單位等提供養老保障服務。

9 持續加息倒逼保險預定利率改革

隨經濟、金融宏觀調控政策大環境的不斷變化,對保險業影響的進一步加大加深,一直備受關注的保險預定利率改革進程已經實質性啟動。央行2007年以來6次加息,持續出其不意的調控舉措,再一次把保險預定利率改革問題推到了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位置,而保監會強調的“有步驟、審慎推動”壽險費率監管體制改革的思路也更加明朗化。

點評:一般來說,加息對保險業的影響不外乎兩方面:一是通過利率變化帶動保險產品收益率的變動,直至影響保險產品的吸引力,從而考驗保險公司產品創新能力和對宏觀政策調整的應對能力;二是隨金融市場變化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日益增強,對保險資金運用和保險資產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央行2007年以來頻繁的動作似乎預示持續加息通道的打開,這也許意味,實施了8年多的2.5%壽險預定利率底線已經難以再堅守下去了,要求加快保險產品費率市場化改革的呼聲再起,將再次考驗保險監管高層的監管智慧和技巧。

10 首批6項科技保險產品公佈我國將制定科技保險中長期發展專項規劃

2007年1月8日,保監會發布《關於加強和改善對高新技術企業保險服務有關問題的通知》(簡稱《通知》),《通知》指出,科技保險險種由保監會、科技部共同分批組織開發並確定,首批險種包括高新技術企業產品研發責任保險、關鍵研發設備保險、營業中斷保險、出口信用保險、高管人員和關鍵研發人員團體健康保險和意外保險6個高新科技研發保險險種,其保費支出納入企業技術開發費用,享受國家規定的稅收優惠政策。保監會和科技部還將共同制定科技保險中長期發展專項規劃。

點評:保監會首次與科技部聯手共同研發推廣科技保險險種,探索試點科技保險發展的新模式,此舉旨在推動科技保險發展,有助於提高責任保險、出口信用保險、健康險等業務的科技含量,並探索改善科技保險發展的政策環境。保險業還可憑借資金運用等手段支持國家科技發展統籌工作,發揮保險業參與社會管理的職能。

2008年1月2日星期三

07保險業五大好戲連臺 盤點攪動行業三大險種

07保險業五大好戲連臺 盤點攪動行業三大險種

●上市年:國壽華麗開局,平安強勢回歸,太保完美收官●投資年:保險資金可謂是“進進出出的享受”

●混業年:伴隨著中國人保壽險、中國人壽財險上海分公司的相繼開業,中國保險業內似乎掀起了一股“交叉銷售、集團化經營”的熱潮

■評點: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執行院長郝演蘇首都經貿大學保險係教授庹國柱

想用一句話概括2007年中國保險業的發展,的確很難。

幾乎所有的專家學者、保險業內人士、金融行業分析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都表示,2007年,中國保險業有著太過豐富的內涵和更加廣闊的外延:這是保險業真正意義上落實、踐行“國十條”的一年;也是中國保險業發展歷史上政策環境最寬鬆的一年;更是保險業不斷打磨、提升並彰顯競爭力的一年。

上海保監局局長孫國棟的評價也許能讓許多人產生共鳴:2007年,中國保險業可謂“好戲連臺”。

關鍵詞之一:上市

國壽華麗開局,平安強勢回歸,太保完美收官。2007年的證券市場如此熱烈,保險業功不可沒。

2007年,3隻保險股成為了中國A股市場上的絕對主角,併為資本市場注入一劑強心針。正如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執行院長郝演蘇教授所言:2007年是中國保險業的“上市年”。

2007 年1月9日,頭頂“首家同時在紐約、香港和上海上市的保險公司”光環,中國人壽強勢登陸A股,並揭開了保險公司上市的序幕。中國人壽的上市也創下了中國資本市場的多項新記錄——凍結申購資金過8000億元,發行時市盈率近百倍,上市首日市盈率升至204倍,一躍成為當時A股市場上僅次於工行、中行和中石化的第四大權重股。

僅僅兩個月後,這些記錄就被隨後回歸的中國平安刷新。1.1萬億元的凍結資金量,使中國平安不僅成為了A股市場發行價格最高的金融股,還創下有史以來全球最大保險公司IPO,並成為當時中國A股市場第二大IPO。

與此同時,兩隻保險股的“賺錢效應”也從其強勁的股價走勢中得到驗證。以中國平安為例,自3月1日以每股50元的開盤價登陸A股至今,其股價最高攀升至149元,最高漲幅近200%。難怪有投資者作出這樣的評價:“買保險不如買保險股。”

而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上市後的搶眼表現,無疑也給了去年耶誕節入場的中國太保極大鼓勵。從中國太保上市前的申購表現看,網上網下共凍結資金逾2.8萬億元,遠遠超過了中國平安的記錄。

作為目前惟一一家總部位於上海的大型保險集團,中國太保的登場承載著中國保險業乃至國內金融業諸多標誌性意義。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太保此次登陸A股不僅僅是保險股規模上的放量,對於保險公司在中國資本市場上的地位也有著顯著的提升作用。

不僅如此,中國太保A股的發行,同時也標誌著國內保險股新一輪擴容潮行將來臨。中再保險、中國人保、泰康人壽、天安保險等都在排隊伺機進軍A股市場。對此,郝演蘇預言,隨著今後這些保險股的相繼上市掛牌,保險股與銀行股將成為國內股票市場的“雙驅動力”。

不過,上市是否會成為保險公司發展的“終點”?分析人士提醒到,上市只是保險公司夯實資本金的重要一步,對於所有保險類上市公司而言,如何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壯大自身實力,帶動整個保險業做大做強,駛上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才是企業未來發展中需要始終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之二:企業年金

企業年金管理資格“選秀”進入第二年,平淡中透露出不少驚喜。

2007年11月,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公佈的第二批企業年金基金管理名單中,平安養老保險、長江養老保險、泰康養老保險、泰康資產管理、國壽養老保險、人保資產管理等6家保險機構共獲得10個年金管理資格。

在這6家保險機構中,除平安養老保險曾入選首批年金“選秀”外,其餘5家均是首次獲得年金基金管理資格。如果算上第一批具備資格的保險公司,前後兩批共有13家保險機構獲得20個資格。其中,專業養老金公司成為企業年金選秀中的最大贏家。

此外,除託管人角色仍由銀行擔任外,其他三類角色保險公司都有涉足,且數家險企是“一魚兩吃”、甚至“一魚三吃”,這在第二批名單揭曉後已有所體現。比如,第一批拿到投資管理人、受託人兩種資格的平安養老保險,此次又拿到了賬戶管理人資格;國壽養老保險和泰康養老保險均同時獲得受託人和賬戶管理人兩種資格。

在此次“選秀”中,有一家公司的名字不得不提。那就是長江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這家成立僅半年的專業養老保險公司勢頭最猛,一舉拿下除託管人之外的3種資格,也是目前國內首家實現“一魚三吃”的金融機構。據消息人士透露,在拿到3項資格後,長江養老保險將有望接盤上海市近 150億元的企業年金存量。

另一方面,保監會對於保險公司在企業年金市場上的進取態度表現出極大支援。為改善保險公司在企業年金市場競爭中的環境,保監會在2007年10月15日下發了《關於養老保險公司經營企業年金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允許養老保險公司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企業年金業務。

同時,保監會首次將國內五家養老保險公司企業年金業務情況單獨列表統計。數據顯示,去年1至6月,我國養老保險公司的企業年金繳費、受託管理資產、投資管理資產分別達到9.28271億元、18.42422億元和17.84504億元。

關鍵詞之三:混業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句古話用來形容2007年的中國保險業,再合適不過。

伴隨著中國人保壽險、中國人壽財險上海分公司的相繼開業,中國保險業內似乎掀起了一股“交叉銷售、集團化經營”的熱潮。而混業經營也自然成為2007年中國保險業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其實,保險業的分分合合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在恢復保險業的初期,我國只有一家保險公司——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其經營的保險業務涵蓋了壽險、財產險、健康險等各個領域。隨著保險市場的不斷開放,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壟斷經營的局面被打破,並將其壽險業務部門剝離,成立了一家獨立的壽險公司,也就是現在的中國人壽;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一度更名為中國人保控股公司,主要從事非壽險業務。

然而,去年6月,中國人保在北京舉行了盛大的復名揭牌儀式,正式恢復使用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的名稱。同時,中國人保集團旗下的壽險公司宣佈完成增資改制,揭牌更名為中國人民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與此同時,去年9月,經保監會批准,中國人保旗下人保財險和人保健康也可以開展相互代理保險業務。

在業內人士看來,中國人保此舉標誌著其整合資源、向大型金融保險集團進一步邁進,不僅特別關注傳統的非壽險業務,而且開始走上財產險、壽險、健康險和資產管理綜合經營的道路。

有意思的是,中國人壽已經早一步成立了財產險股份公司,並向實現交叉銷售、集團化經營的發展目標邁進。

種種跡象表明:眼下,各保險公司正忙於產、壽險“合璧”,以便為內部資源整合,實行交叉銷售打下基礎。

關鍵詞之四:投資

內外出擊,2007年成了保險業名副其實的“投資年”。

用中國平安一位高層的話說:這一年,保險資金可謂是“進進出出的享受”。而幫助保險資金實現在資本市場上“翻雲覆雨”的,正是中國保監會在年內發佈的幾項新政。比如,保險資金股票投資比例的上調;中小保險機構委託入市的開閘;《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管理暫行辦法》的出臺。

首都經貿大學保險係教授庹國柱分析認為,保監會有節奏地放開保險資金投資渠道,為保險資金投資境內、境外股市,參股海內外金融機構創造了條件,並使保險資金的投資慾望得到了充分釋放。

2007年4月,保監會將保險資金入市比例從5%調高至10%,同時取消了“禁止投資過去一年漲幅超過100%的股票”的限制。這一舉措讓手中有大把資金、投資慾望強烈的保險公司“如魚得水”。

於是,我們看到了中國人壽、中國平安等保險巨頭在一二級市場上活躍的身影,以及中小險企積極參與“打新股”。

截至2007年12月19日,共有56家保險機構參與了股票首發、增發的網下申購,累計耗用資金2.63萬億元,累計獲配投入資金743億元,實現了同比翻番。而保監會對保險資金申購新股比例調整為不設上限,則為保險資金“打新”提供了更加靈活的策略。

而放行部分保險機構委託入市,是今年保監會扶持中小保險機構的核心內容。

一邊忙著入市,一邊也不忘“出海”。

2007 年7月,保監會協同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發佈了《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管理暫行辦法》,允許保險機構運用自有外匯或購匯進行境外投資。11月,中國平安、華泰財險率先獲得保監會批文,拿到了投資香港H股、紅籌股的資格。至此,保險係境外代客理財(QDII)正式揚帆起航。

記者從權威渠道了解到,目前已有21家保險公司獲得了QDII的資格,其中,外資(包括合資)包括友邦保險和金盛人壽,保險QDII的投資範圍主要是香港股票市場。

需要特別關注的是,根據《辦法》的規定,保險機構境外投資總額不得超過上年末總資產的15%。但考慮到保險資金境外投資安全等因素,保監會給大部分保險公司的投資額度為上年末總資產的5%,只有中國平安獲得了15%的最高投資額度。

對此,郝演蘇對記者指出,對於大部分保險公司而言,投資境外只是眾多投資渠道之一,5%的投資額度已經足夠。至於中國平安獲批的最高投資額度則是一個特例,“估計其他保險公司短期內大舉提高境外投資額度的可能性不大”。

與此同時,多家保險公司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於QDII資格的申請非常感興趣,但是考慮到《辦法》的具體實施細則尚未出臺,暫時還沒有進入申請流程。因此,不少業內人士預計,隨著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相關配套政策的出臺,2008年將有更多保險資金“出海”。

關鍵詞之五:分改子

苦候數載,外資產險“分改子”在2007年終有突破。

2007年7月,靜候3年“分改子”(分公司改制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子公司)牌照的美國國際集團(AIG)子公司美亞保險高調宣佈獲准在華設立獨資子公司。美亞保險拿到的“分改子”牌照可以看作是中美第二次戰略經濟對話的成果。

記者簡單地進行統計,截至去年8月1日,除美亞保險上海分公司拿到“分改子”牌照外,美國利寶互助保險重慶分公司、英國皇家太陽聯合保險公司上海分公司和日本三井住友海上火災保險上海分公司都已收到了保監會“分改子”的批復。

事實上,外資產險在中國的“分改子”進程並不順利。2004年,保監會下發了《關於外國財產保險分公司改建為獨資財產保險公司有關問題的通知》,允許外資產險公司分公司改建為子公司,即所謂的“分改子”。隨後,多家外資產險公司紛紛遞交了“分改子”申請。

對於外資產險堅持不懈地在華推進“分改子”,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是出於降低在華網路擴張的成本。改制為子公司不僅可以降低資本金的投入,還使經營網點的拓展更加便利,這對急於在中國市場擴張的外資產險公司而言,無疑是巨大誘惑。

不過,即便拿到“分改子”牌照,外資產險在中國的業務拓展也並非一帆風順。根據有關政策,目前,在國內產險業務佔比最大的車險領域中,外資產險暫時只能涉足車損險,不能開展交強險。惟一的途徑是與中資產險合作一張車險保單,各自承保車損險和交強險。但受制于價格利潤、投保便利、理賠及時等因素,外資產險目前基本選擇摒棄車險業務,專攻責任險、企財險等非車險業務。

因此,在庹國柱看來,中外資產險公司的競爭格局尚未形成,外資產險啟動在華“跑馬圈地”仍需一段時間。

重疾險:迎來標準定義時代

在經歷了2006年的“口誅筆伐”後,2007年,重疾險迎來了“標準定義”時代。

2007年4月,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與中國醫師協會聯合製定了《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範》,並於8月1日正式實施。《規範》明確要求保險行業使用統一的重疾定義,成年人重疾險產品的保障範圍必須包括25種重大疾病中發生率和理賠率最高的6種疾病。

對此,庹國柱表示,使用行業統一的重疾定義及規範,一方面有利於消費者比較和選購重疾險產品,減少理賠糾紛,保護消費者權益;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我國自行積累重疾險的經驗數據,著手解決長期困擾我國健康保險發展的數據難題,促進健康保險產品自主創新。

事實上,《規範》的推出也得到了各家保險公司的歡迎。中國太保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規範》的推出表明新重疾定義得到醫學界的認同,“這將減少客戶與保險公司之間關於重疾險的糾紛,提高保險公司的社會公信度”。

一直以來,重疾險“保死不保生”的條款為消費者所詬病。2006年3月,一起針對重大疾病保險合同本身而非實際糾紛的訴訟在深圳開庭,市場對重疾險的質疑一度飆至頂點。北京市中高盛律師事務所保險專業律師李濱在接受採訪時就指出,“重疾險合同不合理並非某家保險公司的個案,保險業監管者必須為重疾險產品制定市場規範。”

投連險:熱銷之中警惕風險

2007年,投連險賣瘋了。

隨著資本市場的不斷升溫,投連險成為各家壽險公司主要的業務增長點。上海保監局有關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投連險銷售已經開始左右壽險公司的排位。”

就在投連險之爭愈演愈烈之際,保監會新修訂的《投資連結保險精算規定》于2007年10月1日正式實施。為此,各家保險公司對其投連險產品設計進行了修改,特別對投連險銷售中收取的各項費用進行調整。根據《規定》,投連險僅可收取七項費用。其中初始費用和買入賣出差價對消費者影響較大。

記者對市場上在售的投連險進行比較發現,目前,市場上在售投連險的初始費用一般在保費的1%-2%,用於抵扣銷售成本,其中銀保躉繳的初始費用最低約在 1%左右。而通常情況下,投連險產品買賣差價不高於2%,還有一些公司甚至取消了“買入價”、“賣出價”這兩個值,取而代之的僅有一個數字,名叫“單位凈值”,也就是說,取消了買賣差價的設置,買賣差價為零了。

對此,庹國柱表示,新版投連險更加明確各項費用,並大幅減少了初始費用和買賣差價,這對於投保人而言都是有利的。但他同時警告說,在當前股市形勢較好的情況下,要謹防代理人誇大投資收益率,保險公司如果不注意約束代理人的行為,“投連險”風波將很有可能再度出現,最終受損的是保險公司和保險行業本身。

交強險:費率聽證引發熱議

2007年,不得不提交強險。

這個強制保險產品從一推出就飽受爭議、命運多舛。2007年6月15日,保監會網站公佈了《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費率浮動暫行辦法(草案)》,並向社會各界徵求意見。

經公開徵求意見後,6月28日,保監會會同公安部制定的《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費率浮動暫行辦法》正式出臺。與《草案》相比,正式出臺的《辦法》中,就費率浮動暫不與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掛鉤、擴大下浮比例、縮小上浮比例等作出重大改變。

就在所有人漸漸接受交強險費率的時候,11月底,保監會公佈了經營交強險業務的保險公司專項審計報告,並同時宣佈,12月14日在北京舉行交強險費率調整聽證會,聽證會將就行業協會提出的“交強險費率調整方案”聽取各方面意見,初步決定將交強險責任限額由現行6萬元提高至12萬元,並按不同車型下調基礎費率。

這兩個消息如同重磅炸彈,在保險業內激起千層浪。根據審計報告的數據顯示,自2006年7月1日開辦到2007年6月30日止,交強險首個業務年度按國內新會計準則核算出現賬面虧損39億元。

那麼,既然已經虧損39億元,保監會為何還要降低費率、提高保額?為此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粟芳告訴記者,交強險費率調整聽證會體現了保監會對交強險業務的重視,以及對保險消費者負責任的態度。但是調整交強險費率,保監會不應該操之過急。

來源: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