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P29 | 理財投資 | 基金人語 | By 龐寶林 | 2007-08-09
| |||
| ||||
環球股市上周錄得2003年以來最急的跌勢,從成熟市場到新興市場幾乎無一幸免。事實上,在近兩周的大跌市中,即使投資者已把資產類別的分散,即把資金分別投放在股票、債券、房地產、商品及對沖基金等,亦未能逃出這次跌市。 股票的跌勢上文已經提過,若投資債券的話,除非是美國政府債券,否則亦難逃一跌,更何況為是次風眼所在!房地產是這次風暴的源頭,相關的投資表現欠佳更是理所當然;至於商品類別,市場擔心美國經濟受次按危機影響而引發衰退,商品需求將會減少,油價及一眾基本金屬價格亦錄得顯著跌幅。向來與股市相關性較低的對沖基金,在這次的風暴中亦未能獨善其身,歐美有多隻主力投資次按的對沖基金面臨倒閉,部分投資次按比重不多的對沖基金亦因投資者恐慌性贖回面對資金壓力,紛紛被迫低價套現甚至要暫停贖回申請;一向為本港投資者熟悉——捕捉期貨市場趨勢的AHL,在近二周來的累積跌幅亦接近7%。 在環球經濟一體化、全球金融市場連鎖性及投資工具的連環性帶動下,金融體系世界大同的今天,一宗單獨的事件往往如「蝴蝶效應」般能帶來驚人的後果。如這次的美國次按風暴,本來只是美國本土經濟的問題,但由於投資銀行把次按包裝成抵押債務證券(CDO)出售予不同的投資者如銀行、保險公司及對沖基金等,這些機構投資不同風險的次按債券,亦承受了不同程度的風險。投資銀行貝爾斯登旗下二個對沖基金因投資次級按產品損失慘重而面臨清盤。 投行「手緊」紛套現 近年帶動收購合併潮的私募基金多是採取槓桿借貸(LBO)的形式從事收購,不少資金是來自投資銀行,並為這些私募基金發債並包銷。當次按風暴蔓延,投資者開始發覺很多高評級債券的真正風險未有確實顯露,投資者對投資銀行為客戶收購合併所發的數千億美元債券缺乏興趣,投資銀行本身卻「坐艇」,損失不菲。投資銀行自顧不暇,向私募基金的放款標準亦轉趨嚴格。當私募基金「水源收緊」,購併潮降溫確實可以預料,過去1年來環球股市的購併溢價亦自然會收窄。 對沖基金亦一樣,很多採取槓桿策略的對沖基金,其主要資金來源或稱為主要經紀人(Prime Broker)亦是投資銀行。投資銀行本身「手緊」,同樣會收緊借款,首當其衝是對沖基金,由於對沖基金的主要經紀人收緊借貸或強迫對沖基金降低槓桿比例;加上部分債券暫時缺乏套現能力,一旦面對贖回或逼倉時,唯有將流通量高╱地區的投資(如香港、亞洲等)沽售,成為亞洲股市也大幅調整的主因。 更深遠的牽連效應是,當投資者在次按投資錄得損失後,亦會減持其他投資套現,從而減低風險。以債券為例,次按危機便直接影響到了企業債券市場,因為有些對沖基金同時投資次按及企業債券,次按市場出現問題,這些機構不得不賣掉手上的企業債券,這使企業債券市場亦出現了恐慌的局面。 股票情況如出一轍,大型股上周大跌一輪後,基金面臨贖回壓力,莊家大戶的風險胃口亦大減,便紛紛減持手上獲利甚豐的小型股,這亦觸發了前天本港的小型股股災。 面對市場的不明朗,股市波幅本身已大,投資者的情緒亦極受困擾,更會做出很多不理性的行為,結果股市波幅更大。以美國道瓊斯指數為例,過去1周便有3、4日出現先急升後急跌,或先急跌後急升的局面,上下波幅超過200點。 所謂「牽一髮動全身」,次按問題的影響已遍及整個金融體系,當中的風險投資者確實不能輕視,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令投資銀行百富勤倒閉,以至1998年俄羅斯賴債令對沖基金LTCM出事,要聯儲局減息救市,最初亦是由單一地區的個別事件引起。 由於過去多次同類事件均為投資者「貪勝不知輸」,愈來愈進取,最後引發投資工具不能大幅套現,價格大幅下跌,甚至沒有成交及沒有價格,或只有極少成交量,根本不可以作為指標,因為當對沖基金大量將低流通量的投資贖回時,價格還會進一步大幅下跌。 這也解釋為何部分精明的對沖基金選擇暫停贖回一段時間,直到市場情況穩定下來;所以今次金融市場的大幅波動乃源於投資的套現能力,各位在處理投資風險管理時,「套現能力」絕不能忽視,一如企業手持的流動資金般重要,這些流動資金或可以套現的資產乃能否跨越逆境的重要方案,供企業度過難關,俗語說:「留得青山在,哪怕沒柴燒。」否則將來股市再上升多少倍,也與閣下無緣,故分散投資極為重要。 前景未明?暫欠方向 面對這樣的局面,分散投資是否已失效?無可否認,在一個短的投資期(如1、2周或1、2個月),各資產類別的確有機會走勢一致,缺乏分散作用。但如果以中長期的投資期來看,分散投資就絕對有必要。 首先,環球資金總需要停放一個地方,亦不會完全不買股票。以2000年至2003年初的3年熊市為例,歐美股市表現不佳,但二地房地產市場卻有非常好的表現,亦間接引發了近日的次按危機。從股票的角度而言,當時大型股表現欠佳,中小型企業同期卻有不俗的表現,以價值投資聞名的「惠理價值基金」期間便錄得超過1倍的回報。 其他類型的對沖基金,最近雖然有不少受次按問題重創的消息,但實際上亦有對沖基金因看準次按風暴的嚴重性而部署獲利,其中有二隻年初以來的回報更超過高達300%。這些基金並非在本港認可,筆者亦不能在這裏提及名稱。 筆者建議本港的監管當局應設法吸引更多不同種類的對沖基金在港註冊,對投資者而言,不同種類的選擇愈多,在不同市況的應變能力亦愈高。以上述提過的對沖基金為例,若在本港認可,本欄或許亦可透過撥出部分資金買入該基金,分享次按危機的獲利機遇。綜合而言,分散投資不會失效,關鍵只在是否有足夠的多元化投資工具可供調動及投資時間不要太短。 本欄組合方面,上周亦難敵環球資金的退潮,錄得接近3%跌幅,但年初以來仍上升12.07%。聯儲局日前議息後聲明未有提及次按問題,但仍表示通脹壓力是主要隱憂,今年減息的機會減低。 事實上,早前公布的勞工成本及生產力數據亦印證了聯儲局的憂慮。股市短期波幅增加,加上私募基金的資金抽緊,水資源行業的收購合併主題亦將降溫;而預期短期內環球股市仍將大幅波動,執筆之日組合決定將「東方匯理水盈環球基金」沽出,增持現金。一方面控制組合風險,一方面候低位出現買入吸引力更高的投資項目,如中國、亞洲和新興市場。 筆者在後市略為審慎,相信在市場信心脆弱下市場仍將反覆,但日圓升至117便行人止步,執筆之日更回落到119水平,日圓利差交易拆倉潮未有加劇;加上次按應該不會引發系統風險,股市進一步大跌的機會減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