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7日星期三

建立品牌 創造更高毛利

*潘石屹的訪問永遠有看頭,條理清晰,內容紮實,坦白到肉。(聲音版訪問在今日港台《一桶金》播出,http://www.rthk.org.hk/rthk/radio1/Moneyprogram/20071018.html(第二部份22分鐘開始)

 
建立品牌 創造更高毛利 ──訪問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信報1018)


  內地掀起的圈地熱潮,造就多幅「天價地王」的誕生。沒有龐大的土地儲備,又成功上市集資的SOHO中國(410),目前資金已到位,但仍堅持貴精不貴多的風格,董事長潘石屹【圖】接受訪問時說:「做房地產有一句名言,就是地段、地段、地段。」這個理念,體現SOHO中國不可以盲目圈地。  集團的下一步,就是把北京天安門旁,「前門」項目的四十四塊地拿下,再演一齣拿手好戲,打造具北京風貌的商業項目。

  SOHO中國剛於上周一上市,集資額近130億元,雖然土儲只有約二百萬方米,但集資規模卻能夠與4月上市的內地大地主碧桂園(2007)看齊。潘石屹貫徹本身的作風,說:「上市募集了資金,亦不會撇開地段的基本原則去盲目圈地,下一步,都是城市最繁華的地區。」  潘石屹提及的,正是天子腳下,位於天安門旁的前門項目。項目一共包括四十四塊土地,旗下的公司已經取得其中三十三塊地的土地證,還有十一塊地的土地證還未拿到。他指出,十一塊地將馬上進入招標程序,今年底前後將一次過招標。

注資須看時間

  整個前門項目的四十四塊地環環相扣,尚未招標的十一塊地,規劃面積達十九萬五千方米,比潘石屹持有的還要大。財雄勢大的競爭者比比皆是,但他仍然很有信心,可以取得餘下的十一塊地。他解釋,政府在招標過程中,價格只是其中一個考慮,開發商的往績、設計理念以及對地區的規劃,政府都會看重。

  SOHO中國的品牌及創造力,正正是潘石屹的籌碼。他表示,餘下的工作,就是要把地皮注入上市公司,目前並沒有任何法律及政策的障礙,只是時間問題。

  「2008年要去北京看奧運會,在前門看到的,一定是非常漂亮。」潘石屹表示,前門大街是一條全長八百四十五米的路,近天安門的一邊,將較傳統,另一邊則較現代化。他又指出,是具有北京風貌的項目,規劃設計,政府都已經批准。

  SOHO中國現有的項目,都位處於北京黃金地段,在中央商務區(CBD),包括位於朝陽區的商住綜合項目建外SOHO,以及商業項目SOHO尚都及SOHO現代城等,亦有三里屯SOHO。潘石屹表示,北京大部分開發商都專注發展住宅,做商業項目的少,用地競爭沒那麼激烈,過去三年,集團亦轉型至專注商業項目。

盡佔黃金地段

  北京黃金地段的項目,都給SOHO中國拿下,潘石屹表示,不是因為與政府的關係特別好。

  「跟好多國營開發商相比,我們與政府的關係反而是弱項;我們的強項,是為社會創造價值。」潘石屹憶述,十年前與一家新加坡開發商,到現在的北京CBD視察,當時的開發商都懷疑,在北京建CBD是不可能的他說:「十年前那裏的地,價格便宜,也沒人要!」  在建外SOHO之後,集團主攻商業項目,不再分心發展住宅,這一注押中了,尤其是住宅地價近年愈搶愈高,潘石屹表示,商業項目的毛利率,是住宅的好幾倍,尤是商舖的毛利率最高,現在公司的平均毛利率達50%。

  曾經有投資銀行的報告,以「不是一家普通的地產公司」來形容SOHO中國,「不普通」,亦為SOHO中國帶來更大的利潤空間。潘石屹說:「透過建立品牌,賣同一樣的東西,亦可以賣得比別人貴。十年前,可以貴10%至20%,現在同一條街的商舖,可以比別人賣貴60%,這是品牌的力量,亦推動公司的毛利率愈來愈高。」 藉品牌提高毛利

  毛利率提高的同時,規模理應配合,雖然上市集資後資金到位,但潘石屹仍然堅持他的專注,集中火力在商業項目,亦以北京為主。過分集中雖然令投資風險增加,不過,潘石屹就認為,從賺錢的角度出發,北京的商業機會多,項目規模除了上海,沒有其他城市可以媲美。他指出:「追求利潤才是目標,不能只為過癮,一旦形成不了規模,跟廚窗擺的樣品都一樣。」  內地房地產市場熾熱,地皮的成交價亦屢創新高,發展別具一格的商業項目,亦令潘石屹可以理直氣壯的說一句,絕不高價搶地。

  他指出,有一些開發商圈的地,面積如一個城市般大,資金被佔用了,風險亦高,兩年不開發亦會被政府無償收回。他說:「市場會懲罰決策錯誤的人,毋須擔心。」 無懼奧運後下滑危機

  潘石屹說,SOHO中國需要的土儲,只是足夠五年發展便可,現在擁有的二百萬方米,已經足夠。

  SOHO中國的招股中提到一個風險因素,就是北京房地產市場在奧運之後的下滑危機。潘石屹說:「我的看法完全相反,只是有需要提醒股民。」  他認為,城市的房地產能否健康發展,取決於基礎設施,2008年後有幾千億元的基礎設施啟用,地鐵、公園、綠化帶更多,亦可以提高房地產價值,北京的房地產市場好像抑壓了十數年的彈簧一樣,正待爆發出力量。而西方有關經濟周期的說法,在中國根本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