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5日星期三

楊超的投資世界觀

本報記者趙萍北京報道

“走出去總歸是應該的,但時機非常重要。選擇什麼樣的對象,什麼時候下手,這是值得我們好好去研究的。”

3月5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壽保險集團(以下簡稱“中國人壽”)總裁楊超在京豐賓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做出上述表述。他嚮記者詳細解說了中國人壽對於海外投資的思路,以及對投資對象的甄選標準。海外投資術

《21世紀》:中國人壽作為三地上市的大公司,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受到投資界的高度關注,次按風波之下,中國人壽有沒有海外投資的打算?

楊超:走出去是必要的,但一定要頭腦清晰,要選擇合適的時機和對象。

《21世紀》:既然有打算,那麼中國人壽走出去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楊超:出去的目的很清楚,第一個是提高投資回報;第二個是通過戰略性收購、並購,引進先進的技術,改善和提升我們自身的管控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們的經營決策水平。

《21世紀》:雖然我們知道中國人壽的投資風格比較謹慎,但對於至今沒有行動還是有些不理解?

楊超:現在社會上有種共識,我國的金融業特別是保險業,起步比較晚,底子比較薄、基礎也比較差。我們自己也承認,綜合素質跟先進的國際頂級金融服務集團相比,都還有一定的距離。

但通過這次的次按危機,我們也明顯看到國際很多金融企業在公司管理、在經營決策上暴露出來的問題。

也許這次次按風波可能很快會過去,但以後是否會有其他的金融危險我們不得而知。所以對於我們來講,走出去是必須的也是完全有必要的,但是管控、安全是至關重要的,就像我們經常談到的投資原則“安全、流動、收益”,我們從來都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不能去冒險,不能去冒進。

《21世紀》:您心目中的投資對象的標準是什麼?

楊超:目前歐美市場上可以投資的企業有三種情況,一種是受次按影響很大,損失慘重。從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一直有公司來找我們。

第二種情況,一些公司從目前公佈的情況來看它有損失,損失不大,但還沒有完全見底。第三種情況,一些公司自身沒有次按損失,但受到次按危機的波及和整個金融市場、資本市場的影響,其估值有所下降。如果這樣的公司也有意向的話,我覺得這種公司是可以投資的好公司,因為其基本面沒有改變。

《21世紀》:中國人壽是想單方面投資嗎?

楊超:我們的思路基本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過去我們一味地想引進的決策已經改變。過去很多的機構投資者、財務投資者都很原意進來,但那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一定要對我們有幫助的公司。

《21世紀》:既然已經考慮這麼成熟,那麼現進展如何呢?

楊超:公司設有兩個委員會,“投資決策委員會”和“負債匹配戰略投資委員會”。從去年開始他們一直在調研直到現在,但他們還沒有嚮我提出投資報告。一直沒有出手,目的就是想把這個方案搞得周密一點,把風險降到最低程度。更看重國內市場

《21世紀》:剛剛談了很多對海外市場的看法,那麼您對中國的投資市場怎麼看呢?

楊超:實際上與海外市場比起來,我對國內市場更看重。中國保險業的潛力很大,現在又站在了新的起點上,保源很多。就像這次南方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造成了極大損失,而保險業覆蓋面很小。

此外,廣闊的三農保險也是我們的優勢所在。雖然過去幾年我們已經在農村建立了很多網點,但是現在看來,覆蓋面還是不夠,而且除了投保以外,在防災防損上,也可大有作為,提高企業的抗風險能力。這也是我的一份提案“大力發展三農保險”的由來。

《21世紀》:眾所周知,保險有兩個輪子,拓展業務渠道的同時,在投資領域您怎麼看?

楊超:要拓展投資渠道。我這次提案中也提到了“支持保險資金參與私募股權投資”。私募股權投資主要投資於未上市的企業股權,伴隨企業成長階段和發展過程培育公開上市的企業資源。它對企業早期、成長期和擴展期都發揮比較大的作用,對於實體經濟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而保險業的快速發展使保險資金規模日益龐大,與其他金融資金相比,保險資金中長期資金的比重更大,期限結構更適合參與私募股權投資。

《21世紀》: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分為創業投資基金、產業投資基金、並購重組基金等等,您認為這三個當中,那個更適合保險資金投資?

楊超:個人認為,很多企業都需要重組改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所以支持企業重組上市,應該是資金需求量最大,見效也最快的,因此首推並購重組基金,其次是產業投資基金。現在很多如碼頭、機場、港口、公路,都有很多投資機會,效益也比較有保證,適合於長期投資。

《21世紀》:您對投資鐵路怎麼看呢?中國人壽好像沒有投京滬高鐵?

楊超:鐵路我有些吃不准,像美國的公路非常發達,而鐵路上尤其是客運就不賺錢的,而我國的客運基本上也是如此,而目前對這一項目科學合理的論證都沒有,因此,對於客運不是很看得准。

比較看得清的是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改革開放就離不開招商引資,基礎設施建設還是很有投資潛力的。

現在很多產業都主動提出來,要搞自己產業的基金,礦業、核工業都提出來要搞自己的產業投資基金,我覺得保險業也可以搞自己的保險業投資基金,當然要有主管部門的批准。這是我的一個夢,我希望由中國人壽牽頭,聯合一些中小保險公司一起發起保險業的產業投資基金,有自己的管理團隊,自己的錢自己去用,心裡踏實,回報也會高。

《21世紀》:最近“股神”巴菲特評價現在的保險業已經不具備投資價值,對此您怎麼看?

楊超:巴菲特的發家是在保險業,但保險業也一定有高潮有低潮,就像資本市場的漲落一樣。所以縱觀全球保險業,我相信他主要指的是歐美等地區的成熟市場,他覺得成熟市場的潛力不大了。然而,我覺得中國的保險市場還是非常有潛力的,我相信只要積極正確地引導市場,嚴格監管,以及投資渠道上政策的逐漸放鬆,中國保險業現在的機遇是前所未有的,大有發展潛力,否則為什麼現在成熟市場的公司都想到中國投資,這也是之前我說更看好國內市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