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9日星期三

老農民


“首富園丁”蔡洪平: “沒有誰比我更瞭解中國脈搏”

周迪倫 陳天翔 CFP圖   現在是投資中國的基金髮展最高潮的時刻。“熱錢湧動,大家都在賭人民幣升值和中國增長故事,香港有2000億美元的資金在等待。很多外資機構成了‘提美元的叫賣者’。早年中國企業要去外國招商引資,現在是大把美元在中國尋找項目。”   最近兩年,蔡洪平時常處於“激動”當中。激動這個時代,也被這個時代所激動。

  他曾做過農民、軍人、記者、國企幹部。現在,他是華人世界首屈一指的投資銀行家。2006年之前,他雖然也在投行業界立足,但並無大名;2006年初,他轉投瑞銀。兩年來,憑借一系列轟動業界的IPO案例,他開始名聲大噪。

  在剛剛過去的2007年,蔡洪平帶領團隊完成了中國區47個融資項目,平均每星期完成一個項目。又一次名列全球投行中國業務國際上市排名榜的“冠軍”。梁錦松曾對他說:“你們現在太厲害了,只要有大公司IPO的,總有你們的份。”

  現在的蔡洪平,坦率自信。他甚至直言:“在投行界,沒有誰比我更瞭解中國脈搏。”

  同時,他也保持一份冷靜和清醒:“香港有報紙寫到,如果你想成為富豪,不能不和老蔡見個面。我哪有那麼大本事?我永遠記住當初百富勤的教訓,和梁伯韜先生的話:感覺越是成功的時候,就是越危險的時候。”

  我只是一個投資銀行界的老農民而已,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蔡洪平說。

  蔡洪平,現在是被瑞銀集團內部評為“傑出領導者”的投資銀行部中國區主席。

  農民情懷

  隨玖龍紙業和碧桂園的上市,公司創始人張茵和楊國強分別成了2006年和2007年的首富,作為幕後推手的蔡洪平,有了一個更響亮的頭銜——“首富製造者”。

  但私下里,蔡洪平顯然更樂意被稱為“首富園丁”。因為他說:“我就是一個農民,一個園丁。”

  出生於1954年的蔡洪平,因為特殊的時代背景,在15歲那年,確實到江蘇海門縣做過兩年多的農民。那時候,前途一片灰暗,茫茫不知所生,這種感覺甚至曾經壓迫他絕望到有過跳河自殺的念頭。

  是的,事業蒸蒸日上並且年過半百的蔡洪平,現在已經有足夠的資格平淡地回憶過往的艱難歲月。“當年心靈和靈魂被折磨的終身體驗是我一生奮發的動力。同時,也是當代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共同體驗。”

  顯然,曾經的務農經歷幫助後來的“老蔡”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國當代的民營企業家——從骨髓里理解。因為他和他們在這一點上有近乎相同的經歷和感受。

  “老蔡”開始屈指算來:“王傳福、張自平、魏建軍、史玉柱、許連捷、朱新禮、牛根生、楊國強、潘石屹、郭廣昌等人,現在都是豪富,但也都是農村出身,楊國強一直到16歲沒穿過好鞋子,潘石屹13歲才用上衛生紙。”這些首富無一例外,均有“蔡洪平製造”的印記。

  “老蔡”覺得,很多人把目光集中在了這些人是多麼富有上,而忽略了這些通過資本市場獲得財富的人,其背後所體現出的時代特徵。這些人當中絕大多數都擁有相同或者相似的特點:苦出身,正在把事業當生命來做,並且非常低調。

  有這麼一個故事。在碧桂園上市的時候,蔡洪平在上台前接到一個電話,打電話的人是玖龍紙業的老闆張茵,張茵在電話里說:“謝謝你蔡總,你終於幫我解套了,一年來,接到多少個電話,這個首富實在樹大招風,今年終於可以安靜一點了,因為有這位楊大哥(楊國強)超過了我。”

  在碧桂園的上市酒會上,“老蔡”很感慨,在美國,富豪榜首富十年才會換一次,而在中國一年就換一次。“在中國,越是出身貧窮的企業家領導的上市企業規模越大,這部分企業家大多來自農村,他們出身貧寒,但是卻成為了中國民營企業的驕傲。這在西方是沒有的,在美國,可能是聰明人發財;但是在中國,單單靠聰明是不夠的,還要無比的勤奮。”

  在蔡洪平看來,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讓民營企業具有了市場化的特徵,加入WTO之後,中國的民營企業又有了國際化眼光,市場化和國際化已經密不可分。此外,中國民營企業對市場體系的理解、對資源配置的方法運用、思維方式等都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經營效率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一個由壟斷化走向公開化、市場化的過程,也是民營企業不斷發展的過程。民營經濟的份額越來越大,增長的速度也是最快的。

  “中國時刻”

  農民、民營企業、中國時刻。從“農民”這個話題開始,蔡洪平順理成章地把交談帶到了目的地:中國時刻。

  作為一位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把中國內地民營企業帶到香港上市的“紅籌推手”,他對“中國時刻”這四個字的理解和感情非一般人所能體會。

  “現在產生了井噴式的發展。這也是中國和外界‘隔絕’多年,差距拉大之後,改革開放所爆發出的能量。”這股能量加上中國龐大的內需和互聯網大發展所帶來的產業倍速更新,讓站在企業對接資本市場入口處的投資銀行家蔡洪平大呼“過癮”。

  蔡洪平所鄭重表達的現在是“中國時刻”,來自於幾個基本判斷。

  首先,現在是中國增長故事的年代。也許和曾做過記者有關係,蔡洪平近兩年養成一個獨特的習慣,在所經手的企業IPO路演的時候,親自為企業老總寫發言稿。

  2007年初,匯源果汁香港上市的時候,蔡洪平幫朱新禮寫了個發言稿:1992年我們家鄉蘋果大豐收,但是蘋果都爛在地里,我去國外看,外國人的冰箱里都是果汁,但是中國人要麼不是沒冰箱,要麼就是把冰箱用來放老酒,我就想,中國人的冰箱里是否也能放果汁?後來我就把果汁從山東做到了北京,從北京做到了全國……

  2006年香港上市的玖龍紙業也有同樣的增長故事:蔡洪平拋給市場的故事是,中國是一個輕工品出口大國,電腦、電視、冰箱、洗衣機,這些商品都需要包裝,這一領域出口每年增長約為30%。

  其實,早在1998年恒安國際香港上市的時候,蔡洪平就體驗過中國式增長故事帶來的市場效果:那時,數億中國農村婦女還沒有使用衛生巾的概念,而恒安就是幫助中國農村婦女普及衛生巾的,這也是當年使恒安國際在亞洲金融風暴中成為最佳IPO項目的原因。

  第二,現在是中國溢價年代。整個2007年,“只要是我們推出來的上市公司,都和國際同類公司股票的價格存在溢價。早年是中國折價,2007年是中國溢價。同時,我們多次顛覆了全球投資者對中國企業的定位和低估值。”

  由中國折價到中國溢價,蔡洪平認為意義重大。“起初,有的投資銀行在碧桂園項目上給出的2007年市盈率預期為11到15倍。但瑞銀給的是2007年市盈率預期是17到23倍,因為我們看到了它質的不同和潛在增長。所以我們給出市盈率高於市場同業近30%。結果,我們成功了。因此任何人都要與時俱進,我們也一樣,如果再用老眼光看中國,肯定會失敗。我們做洛陽鉬業上市市盈率也高於國際同業28%;我們做揚子造船市盈率高於國際同業19%;我們做复星市盈率高於國際同業38%。”

  蔡洪平給中國溢價找到的理論基礎是,擁有良好業績復合增長率的企業,它的市盈率(PE)與增長率(G)的比值應該等於1。即是說,如果一家企業連續三年保持30%的年增長率,這家企業就應該享受30倍的市盈率。

  “我們現在是發完A股再發H股,並且H股的發行價不能比A股的發行價低,那麼在海外做企業上市就是靠PEG指標。瑞銀在中國做的多個項目,每年的增長都在20%~30%以上,這是世界奇跡,而這種奇跡曾發生於二十世紀初的美國,十九世紀初的英國。而現在則是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PE高不高不是關鍵,還要看‘G’,看增長。”

  蔡洪平覺得,這些原來在美國由增長型高科技企業獨享的指標,應該是應用在中國企業身上的時候了。

  第三,現在是投資中國的基金髮展最高潮的時刻。“熱錢湧動,大家都在賭人民幣升值和中國增長故事,現在在香港有2000億美元的資金在等待。很多外資機構成了‘提美元的叫賣者’。早年中國企業要去外國招商引資,現在是大把大把的美元在中國尋找項目,現在在外面的錢太多了,一大批外資想送錢給中國企業,熱錢太多了。”

  第四,現在是一批優秀銀行家開始發揮作用的時刻。2007年初,蔡洪平曾有機會參與SOHO中國香港上市,但由於種種原因,瑞銀未能在承銷商之列。到年中時,碧桂園成功上市,隨後复星國際和綠城國際的股票後續發行和可轉債也已做完,卻仍未見到SOHO中國的上市。問題出在土地儲備:SOHO只有100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有些中介機構感到有些困難了。

  SOHO中國和碧桂園是兩個故事,碧桂園是中國的城鎮再造者,是城市的郊區,而潘石屹的項目在市中心,怎麼可能簡單地比土地儲備嗎?SOHO是中國的CBD開發領導者;SOHO是中國品牌商業地產商。定位一變,勢如破竹。 蔡洪平如是回顧。

  於是,在瑞銀團隊的合力操作下,SOHO中國於去年10月份在香港IPO:國際發行部分獲得了57倍超額認購;在扣除全額回撥和基礎投資者部分及行使綠鞋之前,獲181倍超額認購;香港公開發行凍結超額認購資金達2190億港元。

  第五,現在是中國各個行業高速發展,並開始領先全球的時刻。在過去10年時間里,中國資本市場的IPO活動轟轟烈烈,這種壯觀場面甚至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很少看到,只曾經在美國發生過。現在,“IPO TIME”顯然是在中國。

  在蔡洪平看來,當下之中國,就是美國上世紀50年代的消費品市場和2000年的高科技市場的結合體,投資者應該用非傳統標準對待中國企業。而且,伴隨這種趨勢,全球唱主角的資本市場已經由華爾街轉到了香港和上海。

  “隨資本市場的發展,中國企業的領導者在早年還夢想進入世界500強,一眨眼,現在進入500強的企業越來越多,中國市值最大的,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能夠成為世界市值最大的了,中國石油超過了美孚,工商銀行超過了花旗,中國人壽超過了AIG等。民營企業也一樣。GE在縮股,因為GE的股價太低了,而同樣的綜合類的中國企業在擴股”。

  “IPO這種方式代表了一種先進生產力的發現形式,過去美國是全球最大的IPO市場,那時候是‘美國時區’,從而繁衍了一大批著名的國際頂級大行。過去每年中國企業發行額通常不超過100億美元,而最近幾年發行額連續超過或接近500億美元以上。不僅如此,還有相當一批優秀的H股企業發行A股。”

  “但是在中國發生的這波潮流,卻沒有讓中國產生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投資銀行,這對中國來說,很可惜,但以後可能會產生”。這大概是蔡洪平對他的“中國時刻”所表示出的僅有的遺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