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日星期三

07保險業五大好戲連臺 盤點攪動行業三大險種

07保險業五大好戲連臺 盤點攪動行業三大險種

●上市年:國壽華麗開局,平安強勢回歸,太保完美收官●投資年:保險資金可謂是“進進出出的享受”

●混業年:伴隨著中國人保壽險、中國人壽財險上海分公司的相繼開業,中國保險業內似乎掀起了一股“交叉銷售、集團化經營”的熱潮

■評點: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執行院長郝演蘇首都經貿大學保險係教授庹國柱

想用一句話概括2007年中國保險業的發展,的確很難。

幾乎所有的專家學者、保險業內人士、金融行業分析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都表示,2007年,中國保險業有著太過豐富的內涵和更加廣闊的外延:這是保險業真正意義上落實、踐行“國十條”的一年;也是中國保險業發展歷史上政策環境最寬鬆的一年;更是保險業不斷打磨、提升並彰顯競爭力的一年。

上海保監局局長孫國棟的評價也許能讓許多人產生共鳴:2007年,中國保險業可謂“好戲連臺”。

關鍵詞之一:上市

國壽華麗開局,平安強勢回歸,太保完美收官。2007年的證券市場如此熱烈,保險業功不可沒。

2007年,3隻保險股成為了中國A股市場上的絕對主角,併為資本市場注入一劑強心針。正如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執行院長郝演蘇教授所言:2007年是中國保險業的“上市年”。

2007 年1月9日,頭頂“首家同時在紐約、香港和上海上市的保險公司”光環,中國人壽強勢登陸A股,並揭開了保險公司上市的序幕。中國人壽的上市也創下了中國資本市場的多項新記錄——凍結申購資金過8000億元,發行時市盈率近百倍,上市首日市盈率升至204倍,一躍成為當時A股市場上僅次於工行、中行和中石化的第四大權重股。

僅僅兩個月後,這些記錄就被隨後回歸的中國平安刷新。1.1萬億元的凍結資金量,使中國平安不僅成為了A股市場發行價格最高的金融股,還創下有史以來全球最大保險公司IPO,並成為當時中國A股市場第二大IPO。

與此同時,兩隻保險股的“賺錢效應”也從其強勁的股價走勢中得到驗證。以中國平安為例,自3月1日以每股50元的開盤價登陸A股至今,其股價最高攀升至149元,最高漲幅近200%。難怪有投資者作出這樣的評價:“買保險不如買保險股。”

而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上市後的搶眼表現,無疑也給了去年耶誕節入場的中國太保極大鼓勵。從中國太保上市前的申購表現看,網上網下共凍結資金逾2.8萬億元,遠遠超過了中國平安的記錄。

作為目前惟一一家總部位於上海的大型保險集團,中國太保的登場承載著中國保險業乃至國內金融業諸多標誌性意義。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太保此次登陸A股不僅僅是保險股規模上的放量,對於保險公司在中國資本市場上的地位也有著顯著的提升作用。

不僅如此,中國太保A股的發行,同時也標誌著國內保險股新一輪擴容潮行將來臨。中再保險、中國人保、泰康人壽、天安保險等都在排隊伺機進軍A股市場。對此,郝演蘇預言,隨著今後這些保險股的相繼上市掛牌,保險股與銀行股將成為國內股票市場的“雙驅動力”。

不過,上市是否會成為保險公司發展的“終點”?分析人士提醒到,上市只是保險公司夯實資本金的重要一步,對於所有保險類上市公司而言,如何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壯大自身實力,帶動整個保險業做大做強,駛上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才是企業未來發展中需要始終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之二:企業年金

企業年金管理資格“選秀”進入第二年,平淡中透露出不少驚喜。

2007年11月,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公佈的第二批企業年金基金管理名單中,平安養老保險、長江養老保險、泰康養老保險、泰康資產管理、國壽養老保險、人保資產管理等6家保險機構共獲得10個年金管理資格。

在這6家保險機構中,除平安養老保險曾入選首批年金“選秀”外,其餘5家均是首次獲得年金基金管理資格。如果算上第一批具備資格的保險公司,前後兩批共有13家保險機構獲得20個資格。其中,專業養老金公司成為企業年金選秀中的最大贏家。

此外,除託管人角色仍由銀行擔任外,其他三類角色保險公司都有涉足,且數家險企是“一魚兩吃”、甚至“一魚三吃”,這在第二批名單揭曉後已有所體現。比如,第一批拿到投資管理人、受託人兩種資格的平安養老保險,此次又拿到了賬戶管理人資格;國壽養老保險和泰康養老保險均同時獲得受託人和賬戶管理人兩種資格。

在此次“選秀”中,有一家公司的名字不得不提。那就是長江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這家成立僅半年的專業養老保險公司勢頭最猛,一舉拿下除託管人之外的3種資格,也是目前國內首家實現“一魚三吃”的金融機構。據消息人士透露,在拿到3項資格後,長江養老保險將有望接盤上海市近 150億元的企業年金存量。

另一方面,保監會對於保險公司在企業年金市場上的進取態度表現出極大支援。為改善保險公司在企業年金市場競爭中的環境,保監會在2007年10月15日下發了《關於養老保險公司經營企業年金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允許養老保險公司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企業年金業務。

同時,保監會首次將國內五家養老保險公司企業年金業務情況單獨列表統計。數據顯示,去年1至6月,我國養老保險公司的企業年金繳費、受託管理資產、投資管理資產分別達到9.28271億元、18.42422億元和17.84504億元。

關鍵詞之三:混業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句古話用來形容2007年的中國保險業,再合適不過。

伴隨著中國人保壽險、中國人壽財險上海分公司的相繼開業,中國保險業內似乎掀起了一股“交叉銷售、集團化經營”的熱潮。而混業經營也自然成為2007年中國保險業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其實,保險業的分分合合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在恢復保險業的初期,我國只有一家保險公司——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其經營的保險業務涵蓋了壽險、財產險、健康險等各個領域。隨著保險市場的不斷開放,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壟斷經營的局面被打破,並將其壽險業務部門剝離,成立了一家獨立的壽險公司,也就是現在的中國人壽;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一度更名為中國人保控股公司,主要從事非壽險業務。

然而,去年6月,中國人保在北京舉行了盛大的復名揭牌儀式,正式恢復使用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的名稱。同時,中國人保集團旗下的壽險公司宣佈完成增資改制,揭牌更名為中國人民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與此同時,去年9月,經保監會批准,中國人保旗下人保財險和人保健康也可以開展相互代理保險業務。

在業內人士看來,中國人保此舉標誌著其整合資源、向大型金融保險集團進一步邁進,不僅特別關注傳統的非壽險業務,而且開始走上財產險、壽險、健康險和資產管理綜合經營的道路。

有意思的是,中國人壽已經早一步成立了財產險股份公司,並向實現交叉銷售、集團化經營的發展目標邁進。

種種跡象表明:眼下,各保險公司正忙於產、壽險“合璧”,以便為內部資源整合,實行交叉銷售打下基礎。

關鍵詞之四:投資

內外出擊,2007年成了保險業名副其實的“投資年”。

用中國平安一位高層的話說:這一年,保險資金可謂是“進進出出的享受”。而幫助保險資金實現在資本市場上“翻雲覆雨”的,正是中國保監會在年內發佈的幾項新政。比如,保險資金股票投資比例的上調;中小保險機構委託入市的開閘;《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管理暫行辦法》的出臺。

首都經貿大學保險係教授庹國柱分析認為,保監會有節奏地放開保險資金投資渠道,為保險資金投資境內、境外股市,參股海內外金融機構創造了條件,並使保險資金的投資慾望得到了充分釋放。

2007年4月,保監會將保險資金入市比例從5%調高至10%,同時取消了“禁止投資過去一年漲幅超過100%的股票”的限制。這一舉措讓手中有大把資金、投資慾望強烈的保險公司“如魚得水”。

於是,我們看到了中國人壽、中國平安等保險巨頭在一二級市場上活躍的身影,以及中小險企積極參與“打新股”。

截至2007年12月19日,共有56家保險機構參與了股票首發、增發的網下申購,累計耗用資金2.63萬億元,累計獲配投入資金743億元,實現了同比翻番。而保監會對保險資金申購新股比例調整為不設上限,則為保險資金“打新”提供了更加靈活的策略。

而放行部分保險機構委託入市,是今年保監會扶持中小保險機構的核心內容。

一邊忙著入市,一邊也不忘“出海”。

2007 年7月,保監會協同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發佈了《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管理暫行辦法》,允許保險機構運用自有外匯或購匯進行境外投資。11月,中國平安、華泰財險率先獲得保監會批文,拿到了投資香港H股、紅籌股的資格。至此,保險係境外代客理財(QDII)正式揚帆起航。

記者從權威渠道了解到,目前已有21家保險公司獲得了QDII的資格,其中,外資(包括合資)包括友邦保險和金盛人壽,保險QDII的投資範圍主要是香港股票市場。

需要特別關注的是,根據《辦法》的規定,保險機構境外投資總額不得超過上年末總資產的15%。但考慮到保險資金境外投資安全等因素,保監會給大部分保險公司的投資額度為上年末總資產的5%,只有中國平安獲得了15%的最高投資額度。

對此,郝演蘇對記者指出,對於大部分保險公司而言,投資境外只是眾多投資渠道之一,5%的投資額度已經足夠。至於中國平安獲批的最高投資額度則是一個特例,“估計其他保險公司短期內大舉提高境外投資額度的可能性不大”。

與此同時,多家保險公司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於QDII資格的申請非常感興趣,但是考慮到《辦法》的具體實施細則尚未出臺,暫時還沒有進入申請流程。因此,不少業內人士預計,隨著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相關配套政策的出臺,2008年將有更多保險資金“出海”。

關鍵詞之五:分改子

苦候數載,外資產險“分改子”在2007年終有突破。

2007年7月,靜候3年“分改子”(分公司改制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子公司)牌照的美國國際集團(AIG)子公司美亞保險高調宣佈獲准在華設立獨資子公司。美亞保險拿到的“分改子”牌照可以看作是中美第二次戰略經濟對話的成果。

記者簡單地進行統計,截至去年8月1日,除美亞保險上海分公司拿到“分改子”牌照外,美國利寶互助保險重慶分公司、英國皇家太陽聯合保險公司上海分公司和日本三井住友海上火災保險上海分公司都已收到了保監會“分改子”的批復。

事實上,外資產險在中國的“分改子”進程並不順利。2004年,保監會下發了《關於外國財產保險分公司改建為獨資財產保險公司有關問題的通知》,允許外資產險公司分公司改建為子公司,即所謂的“分改子”。隨後,多家外資產險公司紛紛遞交了“分改子”申請。

對於外資產險堅持不懈地在華推進“分改子”,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是出於降低在華網路擴張的成本。改制為子公司不僅可以降低資本金的投入,還使經營網點的拓展更加便利,這對急於在中國市場擴張的外資產險公司而言,無疑是巨大誘惑。

不過,即便拿到“分改子”牌照,外資產險在中國的業務拓展也並非一帆風順。根據有關政策,目前,在國內產險業務佔比最大的車險領域中,外資產險暫時只能涉足車損險,不能開展交強險。惟一的途徑是與中資產險合作一張車險保單,各自承保車損險和交強險。但受制于價格利潤、投保便利、理賠及時等因素,外資產險目前基本選擇摒棄車險業務,專攻責任險、企財險等非車險業務。

因此,在庹國柱看來,中外資產險公司的競爭格局尚未形成,外資產險啟動在華“跑馬圈地”仍需一段時間。

重疾險:迎來標準定義時代

在經歷了2006年的“口誅筆伐”後,2007年,重疾險迎來了“標準定義”時代。

2007年4月,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與中國醫師協會聯合製定了《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範》,並於8月1日正式實施。《規範》明確要求保險行業使用統一的重疾定義,成年人重疾險產品的保障範圍必須包括25種重大疾病中發生率和理賠率最高的6種疾病。

對此,庹國柱表示,使用行業統一的重疾定義及規範,一方面有利於消費者比較和選購重疾險產品,減少理賠糾紛,保護消費者權益;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我國自行積累重疾險的經驗數據,著手解決長期困擾我國健康保險發展的數據難題,促進健康保險產品自主創新。

事實上,《規範》的推出也得到了各家保險公司的歡迎。中國太保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規範》的推出表明新重疾定義得到醫學界的認同,“這將減少客戶與保險公司之間關於重疾險的糾紛,提高保險公司的社會公信度”。

一直以來,重疾險“保死不保生”的條款為消費者所詬病。2006年3月,一起針對重大疾病保險合同本身而非實際糾紛的訴訟在深圳開庭,市場對重疾險的質疑一度飆至頂點。北京市中高盛律師事務所保險專業律師李濱在接受採訪時就指出,“重疾險合同不合理並非某家保險公司的個案,保險業監管者必須為重疾險產品制定市場規範。”

投連險:熱銷之中警惕風險

2007年,投連險賣瘋了。

隨著資本市場的不斷升溫,投連險成為各家壽險公司主要的業務增長點。上海保監局有關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投連險銷售已經開始左右壽險公司的排位。”

就在投連險之爭愈演愈烈之際,保監會新修訂的《投資連結保險精算規定》于2007年10月1日正式實施。為此,各家保險公司對其投連險產品設計進行了修改,特別對投連險銷售中收取的各項費用進行調整。根據《規定》,投連險僅可收取七項費用。其中初始費用和買入賣出差價對消費者影響較大。

記者對市場上在售的投連險進行比較發現,目前,市場上在售投連險的初始費用一般在保費的1%-2%,用於抵扣銷售成本,其中銀保躉繳的初始費用最低約在 1%左右。而通常情況下,投連險產品買賣差價不高於2%,還有一些公司甚至取消了“買入價”、“賣出價”這兩個值,取而代之的僅有一個數字,名叫“單位凈值”,也就是說,取消了買賣差價的設置,買賣差價為零了。

對此,庹國柱表示,新版投連險更加明確各項費用,並大幅減少了初始費用和買賣差價,這對於投保人而言都是有利的。但他同時警告說,在當前股市形勢較好的情況下,要謹防代理人誇大投資收益率,保險公司如果不注意約束代理人的行為,“投連險”風波將很有可能再度出現,最終受損的是保險公司和保險行業本身。

交強險:費率聽證引發熱議

2007年,不得不提交強險。

這個強制保險產品從一推出就飽受爭議、命運多舛。2007年6月15日,保監會網站公佈了《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費率浮動暫行辦法(草案)》,並向社會各界徵求意見。

經公開徵求意見後,6月28日,保監會會同公安部制定的《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費率浮動暫行辦法》正式出臺。與《草案》相比,正式出臺的《辦法》中,就費率浮動暫不與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掛鉤、擴大下浮比例、縮小上浮比例等作出重大改變。

就在所有人漸漸接受交強險費率的時候,11月底,保監會公佈了經營交強險業務的保險公司專項審計報告,並同時宣佈,12月14日在北京舉行交強險費率調整聽證會,聽證會將就行業協會提出的“交強險費率調整方案”聽取各方面意見,初步決定將交強險責任限額由現行6萬元提高至12萬元,並按不同車型下調基礎費率。

這兩個消息如同重磅炸彈,在保險業內激起千層浪。根據審計報告的數據顯示,自2006年7月1日開辦到2007年6月30日止,交強險首個業務年度按國內新會計準則核算出現賬面虧損39億元。

那麼,既然已經虧損39億元,保監會為何還要降低費率、提高保額?為此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粟芳告訴記者,交強險費率調整聽證會體現了保監會對交強險業務的重視,以及對保險消費者負責任的態度。但是調整交強險費率,保監會不應該操之過急。

來源: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