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2日星期三

練乙錚:經濟過熱結構失衡

經濟過熱結構失衡


  美國經濟會否出現衰退,一個月前還是眾說紛紜,聯儲局貝南奇態度有保留,克林頓時代財政部長森瑪斯則認為很有可能。昨天,大摩宣布改變了樂觀看法,而市場中人的負面觀點亦已相當一致。經濟形勢變壞,主要還是由於次按問題的後果逐步擴散,由樓市而信貸市場,而信貸收縮,則進一步影響中小企業投資以及耐用品消費;到了這一地步,衰退便在所難免,因為消費佔美國GDP整整七成有多。筆者日前指出,次按問題出現,可追溯到前總統卡特簽署的一項干預按揭市場的法例。卡特其實是一個「愛心爆棚」的大好人,退休之後一直當義工,親手一磚一瓦替窮人蓋房子;他大概沒料到,來一個次按風暴,不僅成千上萬的窮人要失掉居所,連一些中產亦被波及,損失豈是他個人的善行所能補償!

  美國消費者阮囊羞澀,除了影響美國經濟之外,國際上首當其衝的,便是亞洲以出口為主要動力的幾個國家,包括中國在內。幾年前,不少分析員認為,世界地區之間的經濟比重變化了,周期也愈來愈不相干,美國傷風,其他地方不會跟感冒,這個「脫論」,現在看來還是早了一點。就以中國而論,出口佔GDP的百分之四十,其中一半是輸往美國;如此,美國消費不振,中國焉能不大受影響?

  按大摩亞洲區主席羅奇估計,如果美國出現三季度溫和衰退,中國經濟增長率將由現時的百分之十一降至百分之八,當中有美國進口萎縮和對華投資減少的直接影響,也包含衰退引起歐洲等地經濟下滑對中國的間接影響等。果真如此,亦未必是壞事,因為中國正在為經濟過熱大傷腦筋。中美經濟互補性強,這次美國衰退,時間上更和中國的過熱配合得可謂天衣無縫;不過,重要的是,中國該如何理解、面對和利用這個局面。

  中國最新發表的CPI通脹率是百分之六點九,為九六年來最高,的確很「熱」。不過,據人行行長周小川透露,這個通脹數字其實並不全面反映中國經濟狀況,因為撇除能源和食品特別是穀類和肉類的價格變動影響之後,通脹率只剩百分之一,不少消費品價格還輕微下調。這反映什麼問題呢?

  在中國國民總產值之中,投資部分佔百分之四十,和絕大多數其他國家比,是偏高;個人消費則佔百分之三十六,是偏低。(「先使未來錢」的美國則消費部分嚴重偏高,是百分之七十二,剛好是中國兩倍。)這就是說,現今中國經濟的問題,其一固然是整體過熱,其二則是GDP結構不平衡,消費過低而投資過高;過熱是短期的,結構問題是較長期的。(商務部去年的一項調查顯示,被調查的三百多種投資產品,其中百分之五十三是供過於求;六百多種消費品中,過剩的竟佔百分之八十!這正好說明,GDP中的總投資,即工商業投資加存貨增量,已經嚴重偏高。)  國民消費總體長期偏低,並非好事。當年日本也是消費偏低,以致人們一度愛用「豪華郵輪」和「戰艦」去比喻美國和日本的經濟;結果,「戰艦」經濟出現長期通縮,「豪華郵輪」則好歹還風光了二十年。像美國那樣揮霍無度固然不好,像日本,也不見得有好下場。過猶不及,都令經濟發展不可持續。那種以為長期壓低消費,「谷」大投資,便可厚植國力的想法,其實是十分錯誤的非經濟思維;原因很簡單,因為經濟規律當中,有一個投資邊際收益率遞減定律。就前述商務部發表的投資產品過剩的數據看,中國的總體邊際投資收益率應該是很低,個別環節更可能已經跌至零!在這種情況下還不停擴大投資的話,只能是一種浪費。目前,中國政府大力壓縮投資額,主要還是為了短期冷卻經濟,而較少是反映改善經濟活動比重的長期考慮。

  眾所周知,古今中外,通脹的唯一成因來自貨幣增長過量,而在目下中國,這主要是由於外不斷通過投資和出口貿易進入大陸。解決過熱問題,若是主要靠收緊貨幣政策,收效恐怕不大。人行日前再三調高存款準備金之後,行長周小川接承認,政府雖然希望收緊貨幣政策能對資產價格產生一定的冷卻作用,但從過去經驗看,二者並無明顯關係。其實,借助主流經濟理論,我們可以看出,在目前中國的情況下,要解決通脹特別是資產價格節節上升的唯一辦法,便是(一)穩步調高人民幣率,(二)讓資金大量到海外投資或消費。若以收緊銀根使市場利率上升,或者直接由人行提高利率,結果都必然是吸引更多的外來資金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中國,增加人民幣升值壓力,而如果人民幣不升或慢升的話,這些進來的資金,便只能轉化為更高的通脹率,反使經濟更熱。

  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呼籲中美兩國都不要搞「經濟民族主義」,明顯是針對中國政府在人民幣率方面的立場。筆者相信,認為美國不懷好意要求人民幣趕快升值的人只是少數的「經濟盲」;從眾多外國經驗看,長期堅持率偏高或偏低的地方,往往是因為當地某些既得利益集團把持政府的決策權而已,中國情況豈能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