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3日星期四

2007,那些人共同影響中國樓市

【策劃人語】  2007年的樓市大戲即將落幕,各色主角的精彩表演惹人回味。

  生旦淨末丑,你方唱罷我登台。這裡既有政府調控的執和努力,也有購房者和投資客陰晴變幻的面孔;既有各色開發商大腕的善惡表演,也有學者的對立、外資的調整、中介的慘淡經營……一幕幕人生悲喜劇,上演得不亦樂乎。

  這些人,這些面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們一起走過2007,一起感受樓市冷暖,一起尋找一條通嚮和諧勝地的正確道路。

  我們,一起在路上。

  王石 盛名不累  ⊙本報記者 李和裕   

  年底的王石總是很忙,今年倒不是忙登山,而是忙拿獎。本周,他剛獲得2007年中國企業家年會的最高榮譽“終身成就獎”,而在最近的一個月內,他還拿到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十年來首次頒發的個人獎項“人居卓越貢獻獎”,以及“2007全球華人企業傑出領袖獎”等讀來就很響亮的榮譽。

  “有人問,我為什麼要登山?那是因為山在那裡。今天我要說,我們為什麼要建造住宅?因為我們的生活在那裡。”在成為了首位獲得聯合國人居卓越貢獻獎的中國人後,王石這樣表達他的生活及工作哲學。

  其實,大家覺得王石在征服了七大高峰後反而有些“失落”,於是回過頭來繼續征服中國房地產業。尤其是今年,王石的“亮相”多了起來,萬科那群負責公關事務的姑娘們緊張得很,“不知為什麼,今年萬科的新聞特別多,我們王先生要麼不說,一說開了去……還望大家多支持啊!”  業界自然還是很支持王石的。“學習萬科好榜樣”的稱讚也一直未喊停過,哪怕是在政策全面收緊、調控更加嚴厲的今年,行業分析師們還是眾口一詞——現在專打囤地捂盤,只有像產業化開發的萬科那樣能力強、周轉快的房企才能活下去。

  王石也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房地產行業資源向上市公司集中,有利於保護購房者利益、防範金融風險、盤活存量土地,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同時他表示,萬科是在為70萬以上的小股東賺錢,“萬科堅決不囤地、不捂盤,照樣能實現良好業績和快速發展”。

  不過基於資本市場的火熱與敏感,王石也遇到過些麻煩。今年7月,王石又去境外休假登山了,卻殊不知其夫人的代理人在王石夫婦均不知情的情況下,用90萬元買了46900股萬科A股。雖然最後這筆股票很快被賣掉,所得收益也全部交給了萬科,但還是令“好公民”王石陷入一段時間的尷尬境地。

  好在這並未有損萬科的“企業公民”形象,在10月底宣佈換標後,萬科將繼續以“識時務者為俊傑”的經營戰略大踏步走下去。能夠帶領已成為A股市值最大房企的萬科繼續登峰的,在2008年,還是只有這位勇敢的“冒險家”吧。

  易憲容 以筆之名  ⊙本報記者 於祥明    這是一個孤獨的戰鬥者。

  降房價難,讓一個愛表達自己觀點的人沉默更難。面對仍頻頻見諸報端、不斷發表博客文章的易憲容,讓“禍從口出”的傳言不攻自破。

  近幾年,房價的不斷上漲,為房地產界提供了近似娛樂化的土壤和水分。其中,易憲容和任志強被認為是兩個最敢說話“實話先生”。只不過,前者被視作“房地產平民代言人”,後者則被評為“全國人民最想打的前三人之一”。

  易憲容的頗多驚人之語讓人記憶猶新。如“房地產業正在挾持整個中國經濟”,“上海房價將下跌50%、北京將下跌30%”,“房地產開發商與地方政府助推高房價”……

  正是由此,有人把易憲容的“辭職”稱為“房地產界最後一名戰士的倒下”,揣測他是被“吵”走了。但易憲容本人對此並不解釋,認為那些猜測都是些無聊的胡說八道。實事上,易憲容沒有就此沉默已是最好的證明。

  “關鍵是他說的有沒有道理。”一位媒體朋友說。實際上,沒有了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的頭銜,僅作為一名普通研究員,易憲容的話語分量是變輕還是變重了更值得關注。但這也許無法測算,就像無法估計房價什麼時候會漲到頂一樣。

  但是,明白人都知道,頭銜並不能掩蓋真正有價值的研究和見解。相對於一些“王顧左右而言他”,或者總擔心自己的言論會被媒體或他人扭曲而沉默的學者,易憲容的開放心態值得借鑒。盡管,易先生大多時間用來寫作、發言,鑽研學問的功夫可能遭到質疑,一些觀點也有老生常談的詬病。

  事實和歷史總是最好的量尺,相信有良心的學者們都會為自己的言論負責,相信有智慧的學者們,也能為醫治好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病症,開出有價值的藥方。

  某一天房價合理了,易憲容、任志強等人似明日黃花,淡出人們的視線,這或許是更多人期待的。

  潘石屹 資本夢圓  ⊙本報記者 於兵兵   

  2007年,對於SOHO中國董事長,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明星人物潘石屹來說,應該是影響此生的關鍵一年。

  這一年的10月8日,他和妻子張欣,將苦心經營了十二年的SOHO中國帶上了香港資本市場,正式躋身恒生指數上市公司之列,完成了SOHO品牌從一個新銳的“概念地產”公司到成熟地產集團企業的“鳳凰涅槃”。

  這一年,游走於香港上市公司主席、國際國內經濟論壇嘉賓和以色列朝拜者等多個角色中的潘石屹,尋找他作為中國地產商的人生意義與價值。

  10月,SOHO中國以120萬平方米土地儲備在港IPO,獲得投資者熱捧,融資總額近148億港元,直逼土地儲備號稱超過4000萬平方米的碧桂園融資規模。此後,市場風傳,已經從香港資本市場融得巨資的潘石屹年底前可能用100億元用於土地儲備。

  到11月,潘石屹果然出手,與另一位地產名嘴任志強第二次上演雞蛋換糧票,潘石屹以24億元的總代價從任志強手中購入原北京民源大廈項目和燕莎圈高檔住宅項目,將其搖身打造成光華路SOHO2和SOHO北京公館。

  可見,雖然SOHO一再表達土地儲備規模不一定代表地產公司核心價值的觀點,但在視土地為生命的地產市場,潘石屹也同樣擺脫不了大舉“攬地”的俗套。在囤地與和諧、生存與責任之間,每一個有所思考的中國地產企業都在游走、甚至掙扎中前行。

  而對於土地交易市場,潘石屹從不忌諱對表達對“違規操作”的痛恨。“我們希望在透明的土地招拍掛出讓市場,每一個健康發展的地產企業都能獲得平等、公正的競爭機會。這一氛圍需要政府、企業、市場各方的努力。”潘石屹稱。

  就在SOHO中國緊張地進行土地擴張的同時,潘石屹的新書《我用一生去尋找》也在年底出爐。封面上凝神遠眺的潘石屹,眼角皺紋的細密已經清晰可見。上世紀90年代那個以“建外SOHO”震驚中國樓市的新銳小生“小潘”已經在光陰流逝中成了又一個地產大哥級人物,不知從何時起,後輩們開始親切又敬畏地稱他“老潘”。

  2007年另外一個令“老潘”驕傲的業績是,SOHO中國再次入圍國家稅務局統計的納稅百強企業和A級納稅信用企業值得注意的是,和財富榜相對比,入圍這一榜單的地產企業為數寥寥。

  走過2007,這個生長於甘肅天水某偏僻小村莊的男子,繼續他乾淨清爽的SOHO建築風格,也繼續標榜他同樣乾淨清爽為商為人的態度。

  在市場點評地產商“天下烏鴉一般黑”的氣氛中,潘石屹的旗幟如此鮮明,就憑這一點,也當屬行業少有之人物。

  楊國強 首富之父  ⊙本報記者 楊勣   

  楊國強,碧桂園的創始人,在他的員工或者順德北滘老鄉們的眼裡,一直是個很低調的人。

  十幾年來,他一直“躲”在碧桂園背後。雖然,從1992年的順德碧桂園開始,楊國強在華南大量复製“衛星城”,還曾創下單一樓盤日銷售額7.5億元的“神話”,但人們卻很難在公眾材料上發掘到有關於他的更詳盡信息。

  不過,進入2007年,“次女成內地首富”、中國最大的“地主”、“零地價拿地”風波……,這一切接踵而來,讓低調的楊國強不得不經常站在各種輿論的風口浪尖,由此成為今年中國地產界最“高調”的人物。

  今年4月20日,碧桂園在香港聯交所上市,這只吸引了超過60萬香港股民認購的內地地產股,其總市值在上市首日就飆升至1163億港元,成為內地房企中的老大。

  本以為,農民出身的楊國強將順理成章地接納“首富”之名,但他卻無追逐“首富”之心。在碧桂園上市之前,楊國強就已將所持碧桂園59.5%的股權、最大股東和董事局成員等頭銜,一併推給了二女兒楊惠妍。因此,就在碧桂園上市當天,25歲的楊惠妍身價近700億港元,成為內地女首富,楊國強則樂做“首富之父”。

  但資本市場的影響力之大出乎其意料,碧桂園上市後,楊國強的煩惱也越來越多。盡管他還是盡力保持低調的作風,但事與願違,除了楊國強的一系列善舉,如仲明助學金、國華紀念中學、雨露計劃等被充分曝光外,碧桂園為之自豪的“低價拿地、批量開發”的開發模式也迅速成為市場議論的對象,其中包括越來越多的質疑。

  截至今年8月15日,碧桂園土地儲備總可建樓面達到驚人的5400萬平方米,而該公司上市時公佈的數據僅為1800萬平方米,這些數字不僅讓碧桂園成為中國土地儲備最多的開發商,而且其土地儲備增速之快也令市場驚訝。一時間,楊國強瘋狂圈地背後有無程序瑕疵等,又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隨後,碧桂園涉嫌與重慶市長壽區政府達成“框架性協議”,從而低價獲得長壽湖風景區地塊進而遭國土資源部調查;碧桂園涉嫌與張家界永定區政府通過“陰陽合同”零地價拿地等頻繁被媒體報道,外界質疑聲此起彼伏。

  雖然,有關政府部門目前已經對上述事件作出澄清,楊國強也通過碧桂園的公告完全否認了上述情況。但“如何規範中國‘大地主’?碧桂園模式堅不可摧嗎?碧桂園會成下一個順馳嗎?”等各式各樣的猜測、質疑仍在不斷繼續。以至於,連最新一項海外發行票據融資的延遲,也會引發碧桂園資金鏈斷裂的猜想。

  不知道,低調的楊國強在2008年,是否仍會如此不得已的“高調”。

 “不在觀望中堅持,就在還貸中掙扎。”面對持續上升的房價,無論是購房者、准購房者,還是無力購房者,只能這樣安慰自己。相比之下,倒是可以等待廉租房與經濟適用房來保障自己的人們,在2007年結束前盼到了久違的政策。  對於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購房者中的“夾心層”而言,2007年無疑是痛苦的。望從年初漲到年末的房價,手中的鈔票的增長速度永遠趕不上房價的上漲速度。據統計,僅10月份一個月,北京新建商品房價格就同比上漲了17.8%,二手房價格同比上漲了11.7%。

  “如果說前兩年在買與不買中我還猶豫不決,那麼今年我已經徹底放棄了買房的計劃。”月收入6000元左右的何先生告訴記者,即使加上父母一輩子攢出來的二三十萬元血汗錢,想在北京買房也只能望洋興嘆。而記者注意到,這一人群面積有蔓延之勢。

  不僅僅是北京,根據國家發改委的統計,今年全國房價漲幅呈加快之勢。今年10月,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9.5%。其中,新建商品住房銷售價格同比上漲10.6%,二手住房銷售價格同比上漲8.7%。

  在深圳、北京房價仍領漲全國的同時,一些二、三線城市房價漲幅也在加快,如烏魯木齊、北海10月新建商品房價格同比分別上漲18.5%和17.7%。與此同時,長三角地區部分城市房價出現回升勢頭,如杭州、寧波10月新建商品房價格同比分別上漲10.8%和19.1%。

  在這種情況下,“雙限房”可能成為這些小白領們的“救命稻草”。根據北京鏈家地產的統計,目前北京限價房用地已確定18宗,土地總面積450公頃,規劃建築面積約350萬平方米。以平均每套80平方米計算,這些土地將形成4.5萬套左右的限價商品房。

  “看上去很美。”但何先生一臉無奈地表示,目前還不知道購買限價房的准入門檻,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買。據瞭解,就在近日北京首批限價房開建之際,針對“誰能購買限價房”、“什麼時候能買限價房”等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相關規定還在研究中。

  “如果提起人民生活,我最為關注的是住房問題。”令人振奮的是,近期溫家寶總理在新加坡表明瞭中央解決老百姓住房問題的決心和信心。如果此前,有人還為“調控僅僅是穩定房價而非打壓房價”心存疑慮,那麼溫總理的講話則讓百姓們看到了“居者有其屋”的希望。

  實際上,有經濟學家指出,當前在解決好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問題後,“夾心層”的住房問題的解決之道也為期不遠。從長遠來看,這部分人占全國人口的比例將越來越大,所以需要更具“前瞻性”的公共政策。

  “肉價、菜價漲了政府要管,大家買不起房,政府也一定不會坐視不管。雖然我今年27歲了,但還可以再等兩年。”何先生一如既往地期待。

  投資客 冒險突圍  ⊙特約記者 海潮   

  “你說,明年房價會跌嗎?”近段時間,這句話出現的幾率幾乎像在倫敦街頭的“今天天氣怎麼樣”一樣頻繁。看得出來,在瘋狂的樓市和高壓政策之間反复的投資者們顯得有些心力焦瘁。

  “瘋漲”成了今年全國樓市的主旋律,從北京到深圳,從廣州到南京……今年一季度,各大城市的房價迅速進入上升通道,而且一些二線城市的房價直逼一線城市,以至於曾經房價控制得最為理想的上海也開始蠢蠢欲動,並在二、三季度以改善型自住需求為支撐點奮起直追。

  於是,一批2005年以來一直被“套”的投資者們開始在稅收轉嫁、捂盤惜售和惡意跳價上“做功課”,又在開發商、中介機構以及自住購房者等各方共同的“協助”下,成功翻身,大撈一筆。

  如溫州炒房團成員吳先生,在長三角投資房產已有三、四年,目前在上海、杭州等地擁有幾十套房子。2005年宏觀調控之後,他在上海投資的房源突然沒了銷路,之後便進入“深套”期。“今年年初的時候我們還要拍中介的馬屁,甚至要不惜花錢動用媒體廣告來宣傳。”  然而,隨一季度後樓市的复蘇,吳先生和他的“炒友”們重新開始翹起二郎腿。“今年第三季度樓市最旺,跟瘋了一樣,中介打電話過來我們都是一周一個價的,有時候還有好幾個下家搶我的房子。”實際上,今年二、三季度時,各地樓市中都充斥吳先生這樣的投資客。

  不過,作為房價上漲的重要推手之一,投資者最無法招架的,還是宏觀調控。新出台的房貸新政,無疑就是一枚重磅炸彈,把投資者的期望炸得粉碎。9月27日晚,央行和銀監會聯合下發了《關於加強商業性房地產信貸管理的通知》,對於第二套住房實行首付比例不低於四成,利率不低於基準利率的1.1倍的政策,樓市傳聞已久的個貸首付提高終於在“十一”之前有了明確的落。

  10月初,一家中介公司市場部對數據庫中隨機抽取的300名投資客戶進行市場調查顯示:接近六成的投資型客戶認為,提高首付將導致樓市降溫,未來房價走勢看淡;接近七成擁有多套住宅的客戶表示,如果第二套房首付和利率大幅提高,將選擇拋售手中的房源套現。由於數據庫中絕大部分是較早進入樓市的客戶,300名客戶中大多數人的房源價格漲幅都在160%以上,因此多數人表示在市場預期降低的情況下,可能會選擇低於目前二手房行情的價格出售房屋。

  果不其然,10月之後全國各大城市的商品房成交量開始下滑,不少南方城市還率先出現降價局面。“很多專家都說未來樓市風險很大,可是目前市場上投資的渠道太少,也不穩定。我覺得在買房方面,市場內需求還是很大的,我考慮再等一等。”吳先生的選擇有些冒險,但同時也反映出了一部分投資者的“僥倖”心態。

  中介 前路艱辛  ⊙本報記者 於兵兵   

  “從現在開始,中國房地產市場五年,甚至十年內不會再現此前的樓市火爆盛景。”還記得2005年初,上海信義房產一位即將離職的二手房經紀人陳先生嚮記者感慨,受制於“國八條”等緊縮性政策影響,處於炒房最高峰的上海樓市急轉直下,陳先生的經紀人生涯也由此從月收入過萬的“天堂”直線跌落。

  然而,僅一年多時間,上海樓市神奇般重返“天堂”。2007年前三季度,上海、北京、深圳、廣州等城市商品房交易再現“一房難求”的壯觀景象,且這一景象奇跡般發生在一日緊似一日宏觀調控氛圍中。這一點,連海內外最知名的中介品牌企業高層也沒有想到。

  “樓市基本上是從5月份開始回暖,”一位上海中介人士告訴記者。5月到8月間,上海房價創2005年樓市“頂峰時期”的新高,樓市交易更是因供應緊張達到一房難求的地步。全國樓市同樣漲聲一片。

  根據年初的社科院報告,專家預測2007年全國房價漲幅可能控制在5.5%之內。而截至10月,每月房價漲幅均刷新年內新高,到10月,全國房價月同比漲幅已經高達9.5%。

  “從收益出發,我們當然願意看到這樣的局面,但是也確實預感到了新一次低谷即將到來。這一方面是基於國家不會坐視這種失控局面不管,所以肯定要出進一步的緊縮政策,另一方面,即便是市場自行調控,這樣的不正常上漲也必將迎來泡沫破滅。與其這樣,我們更希望樓市能夠以合理態勢穩步發展。”一位上海二手房經紀人在8月時嚮記者表示。

  市場人士的調控之憂很快在9月變為現實。9月27日,央行和銀監會聯合發布《關於加強商業性房地產信貸管理的通知》,12月,兩部門再發《補充通知》,將第二套房統計標準明確界定為家庭,即夫妻二人各買房也要以第二套計算。公積金貸款第一套購房,也要在第二套購房中遵循四成首付和上調利率的規定。

  加上年內5次加息,調控組合拳終於在2007年年終時刻開始發力。雖然部分市場人士認為,每年年底都是樓市交易淡季,因此目前的成交量縮水不能說明是調控影響的結果。但交通銀行某信貸經理介紹,今年後幾個月,房貸業務量縮水30%以上甚至更多,則是不爭的事實。

  到11月,市場傳出消息,全國房地產經紀百強企業深圳市中天置業評估有限公司總裁卷款外逃,眾多門店一夜間關門。業內人士介紹,這一現象雖然是調控氛圍中的市場個別案例,但可以預見中介商普遍面臨業績縮水危機。

  “一些剛性需求和投資需求,受加息、二套限令等政策的影響,都在放緩置業計劃。”某經紀人表示。上海易居研究院某高層表示,“如果加上樓市結構調控的影響,樓市新一輪調控期正在到來。”  官員 左調右控  ⊙本報記者 於兵兵   

  時值年終,各行各業進入對2007年“不平凡一年”的回顧與總結,而尋找最受尊敬的行業人物成為對這一年曆史永久懷念的重要切口與側面。

  然而,回顧2007年中國房地產宏觀調控的風雲際會,我們試圖找尋最受尊敬的房地產調控官員,卻實難成行。這一方面說明異常敏感的調控話題令官員們均選擇了盡一切可能的低調,因此很難看到亮出個人鮮明觀點和執行思路的調控人物;另一方面又預示未來房地產調控在政策層面仍有極其繁雜的部門協調與地方執行難題。

  反觀這一年,確實也曾經出現敢於嚮高房價公開說“不”的官員。2007年初兩會期間,廣州市市長張廣寧擲地有聲地表示,廣州將全力以赴把房價壓下來,至少要穩定在合理的水平,並勸告中低收入者不要急買房。“這不是隨便說說,作為一級政府,說到就一定要做到,這樣才能贏得老百姓的理解和信任。”張廣寧在隨後的市政府常務會議上說。而他提到的具體方案包括加大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建設,並通過加大土地供應量、收回閑置地、規範房地產開發交易等系列措施,對廣州房價全面調控。

  而根據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指數統計,廣州今年以來的房價漲幅確實沒有排進“過快”行列,但截至10月,廣州房價同比漲幅6.6%,新房銷售價格同比漲幅7.8%。可見,要想真正落實已有政策思路,將房價控制在合理水平,無論是廣州還是其它房地產風雲城市,執政者還有很長的調控之路要走。

  2007年房地產調控官員的另類表情還包括不同部門、不同級別政府對調控目標與實施方式的理解不同。

  以物業稅政策為例,包括中房協會長宋春華等均表示,物業稅將在明年正式“實轉”試點,國稅總局高層也公開表示,正在積極穩妥地進行物業稅出台前的準備工作。但來自建設部的權威人士卻認為,物業稅“實轉”仍有諸多障礙,如房地產信息統計和管理體制仍不完善,土地出讓金集中繳納制度在當前城市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不允許因物業稅出台而快速轉變。這兩大瓶頸直接決定物業稅近期出台的可操作性不強。

  再如對房地產宏觀調控效果的不同認識。建設部相關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全國城市人口的居住狀況已有較大改善,房價上漲壓力主要來自於一線城市房價過高的社會影響,並可能帶動三、四線城市不合實際的跟漲。但總體來說房價仍然處於合理髮展階段。

  而來自發改委等部門研究學者卻認為,目前房價上漲幅度已經接近資產價格泡沫狀態。如果宏觀調控政策被地方各利益階層化解,加上匯市調整、國際資本進入和證券市場趨熱等流動性推動,樓市可能出現硬陸危機。

  “我們最怕和媒體碰面,在目前房地產宏觀調控攻堅期,官員的每一句個人表態都可能帶來市場震動,如果表態有違調控思路,那真是事關烏紗帽的大事。”一位北京房地產相關部門官員稱。

  “2008年,地方政府和各執行部門能否放下對小範圍利益群體的考慮,甚至犧牲部分地方政府收益,來切實落實中央調控任務,將成為房地產市場走向的決定性因素。”專家評價。

  外資 故作鎮定

  ⊙本報記者 李和裕 唐文祺   

  “我們繼續看好中國房地產市場,投資興趣不減。”和2006年一樣,同樣面對“限外令”的外資2007年對投資中國樓市的表態依然積極;但和2006年不一樣的是,態度歸態度,2007年的外資在行動上更加謹慎低調,因為挑戰難度在加大,需要他們花費更多的心思和時間。

  “這種情況從來沒有發生過。”一位外資開發商的上周末過得不太開心,因為他剛領取了上海市盧灣區兩幅地塊的掛牌文件,卻在周末被告知這批今年上海中心城區出讓面積最大的地塊,外資不能參加競買,理由則是地塊“建設條件不適合外資參與開發”。

  的確,隨今年一系列緊鑼密鼓的限外政策發布實行,地方政府也開始改變立場,對於外資已經不再像以往那麼張臂歡迎了。哪怕境外投資企業競得了土地,還面臨國家發改委審批以及商務部備案,這個過程往往長達半年甚至更長時間。正因為如此,外資在買下土地之後,註冊公司以及支付土地出讓金的進程相當緩慢。

  直接開發不成,那就走收購的“老路”。摩根士丹利收購永新城2棟公寓樓,印尼三林收購老西門項目,香港永新國際收購淡水灣花園63套公寓,一家荷蘭基金收購虹口富傑大廈……光在上海,今年的成功案例已不少,但要知道,還有更多沒有成功的案例,這也使得原先雄心勃勃進入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外資開始有些坐不住。

  最近的範例是已告“落空”的上海華旭國際廣場,這個被業內稱之為“336項目”的寫字樓項目,位於人民廣場附近,由於地段極好,早早就被外資“瞄上”。今年7月,坊間開始傳言,韓國基金mirae有意向收購該項目,投入資金高達11億元人民幣。而在此前,該基金已將浦東小陸家嘴合生創展名下的一棟寫字樓收入囊中。但出人意料的是,這筆買賣始終“梗”在那裡。“這個項目一直批不下來,近期結果終於明朗了,開發商已經表態,要自己持有和招商。”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又如在北京,愛爾蘭財富控股集團計劃以41億元整體收購西單M項目一事,曾被視為毫無懸念。但在今年4月卻發生了戲劇性的逆轉,中糧集團最後接盤該項目。原來,最後公佈的轉讓條件要求,西單M項目新的受讓方及其控股股東必須是境內合法註冊和有效存續的企業法人,且具有在北京市大型商業、寫字樓綜合物業10年以上的經營管理經驗等。對此,業內普遍認為,這次外資收購未獲批准的原因,和國家的限外政策有直接關係。

  今年的限外政策比去年明顯密集。繼著名的“限外令”(171號文)在去年出台之後,今年3月商務部又發布了《2007年全國吸收外商投資工作指導性意見》(25號文),明確提出“嚴格限制外商投資房地產”。3個月之後,商務部、外管局又聯合發出《關於進一步加強、規範外商直接投資房地產業審批和監管的通知》(50號文),據悉當時在外資圈之中引起一陣騷動,“大老闆拿到文件後,關在辦公室研究了半天。”一位外資投資公司的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