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8日星期四

1107信報社評(關於泡沫爆破)

供應少需求大股價升市值

  港股雖然受「資金自由行」無限期推遲而一度急挫,但中資股的叫座力依然不減;在香港發行H股的中石油回歸A股,本周一正式掛牌,首日升幅即達到百分之一百六十三,並打破多項紀錄,包括一上市就晉身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IPO期間凍結資金高達三點三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籌集資金達六百六十八億,都刷新了A股市場的紀錄。到了昨天,內地互聯網絡公司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首日升幅更高達百分之一百九十二,成為了今年的「新股王」(以上市首日升幅計);此外,阿里巴巴由於受熱捧,其招股凍結的資金達四千四百七十五億港元,創出了港股的新紀錄。二天之內,兩家內地企業先後創出多項紀錄,令人憧憬當前香港和大陸的股市即使回落,也只屬於短暫調整,「長遠」絕無問題。  


中國在二○○五年完成股權分置,重新啟動新股上市,「活化」市場,結果威力驚人;上證指數從○六年初約一千二百點起步,經過一年多時間已上升了超過五倍,市值因此大幅漲升,與GDP的比率,更在短時間內晉身發達國家行列!按照世界各國的經驗,一般發展中國家金融化程度不高,股市市值通常都會低於GDP,低收入國家一般在百分之二十至三十,中等收入國家則在百分之五十左右,即使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股市市值GDP也是大致持平。

  其中英國和美國是例外,原因是它們都擁有一個作為金融中心的城市;英國倫敦是至今最國際化的金融中心,外國公司上市的比例偏高,倫敦證券市場的市值約為英國GDP百分之一百四十;美國的股市市值GDP則在百分之一百五十的水平,全拜大部分跨國公司總部駐在美國所賜。

  中國的情況比較特殊,深滬股市並不反映中國公司上市的總市值,因為有大批大型企業不在境內上市,而是選擇在境外掛牌;當深滬股市市值超過二十二萬億時,其數額已經超過GDP,但如果包括境外上市的公司,中國企業的市值已經達到GDP的百分之一百五十左右

  如此水平,不但遠遠超過中低收入國家,更追近美國,只有日本在八十年代末泡沫經濟到達頂峰時,股市市值GDP的比率才到達百分之一百五十;當年日本四出在海外進行收購,不少企業也水漲船高,市值不斷膨脹並晉身成為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公司」,但到泡沫爆破之後,日本股市市值在九年後跌到僅得GDP的一半

  中國股市市值大增,反映了深滬市場蓬勃興旺的事實,但內地金融市場的現實告訴我們,國內資本市場現在仍然以依賴銀行的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的比例偏低,今年內地首七個月股市融資、再融資的金額僅約二千億元,但銀行新增貸款卻超過了四萬億,而公司債券仍未全面發展,令直接融資的比例微不足道,相比起龐大的股市市值,直接融資比例偏低意味股市仍然未能發揮主要的融資功能。

  內地股市市值龐大,主要原因是供不應求,一方面是內地投資種類不多,境外投資渠道又少,但隨基金發行不斷擴大、機構投資者陸續推出創新產品,對藍籌(優質)股的需求急速上升,但藍籌股的供應卻遠遠落後,結果造成股價大幅飆升,公司市值則不斷膨脹。中國股市市值GDP超英趕美,表面上十分風光,但背後深藏內地股市結構失衡的不足,開放港股直通車,對於「糾正」內地股市的失衡其實大有幫助,可惜陰差陽錯,一項利好國內資本市場發展的政策要無限期押後,平白錯失了一次可以令國內股市更健康發展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