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財經_鳳凰網
同一個井噴的承保市場,同一段資本市場的艱難時日,一夜之間,中國的保險上市公司竟出現了天壤之別的業績。
2008年首季成績單上,中國平安(02318.HK,601318.SH)與中國太保(601601.SH)顯得格外耀眼,分別宣布中國會計准則下當季淨利潤逆市大漲26.2%和33.9%。
然而,中國人壽(02628.HK,601628.SH)同比負增長60.9%的成績顯得與同業格格不入,盡管其並未在報告期出現重大經營性問題。
此前,面對一季度中國股市與債市的雙雙大幅回調,以往樂觀的分析師們對保險股的言論轉為保守。但一位上海的分析師仍感嘆,三家公司的業績遠遠超過了他與同行們的想象空間。
驚詫的背後,隱藏著保險業遠較其他行業複雜的會計處理手段──通過對可供出售類資產頭寸與高利率保單責任准備金眼花繚亂的調節,保險公司的會計主管可以輕松將損益表大做加減法。
而在部分公司的再融資使命尚未完成之前,調節之道似乎又為市場帶來了新的暗示。
賣股的神奇作用
賣還是不賣?這是2008年首季任何一位保險公司經營者都面對的抉擇。
一季度,滬深300指數重挫28.99%,創下近年來單季跌幅之最;固定收益市場方面,2007年因連續加息被拉高的債券收益率曲線也大幅滑落。與保險公司持有資產久期相當的,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編制的7年期國債指數的平均持有到期收益率,從上年末的4.1936%降至3月底的 3.7351%,跌幅高達45.85個基點。
靠投資收益彌補承保虧損的保險公司,顯然在這一時期難已錄得淨利潤的正向增長。然而,這些看上去確鑿的不利條件,卻遠難對最終報出的淨利潤造成太大影響。
2007年開始執行的中國會計准則中,保險公司持有的股票類資產被分在交易類和可供出售類。後者在未變現之前停留資產負債表中,變現後才會反映在損益表內。股市紅火的2007年,這一科目成了保險公司調節利潤的利器,大量的股票被計入其中。
這部分牛市中隱藏的利潤終于在艱難的2008年一季度大放異彩。如中國平安,其投資收益科目居然在一季度錄得21.4%的增長,令人匪夷所思的增至161.56億元;而其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卻出現118.77億元的虧損,同比負增長969.5%,這顯然難以簡單用持有資產的浮虧來解釋。
兩相對照,結論躍然紙上,中國平安出售了大量的可供出售類資產,從而大幅增厚了淨利潤的水平。報告中披露的前十大持有証券說明了這一事實,昔日重倉的中國神華(01088.HK,601088.SH)、大秦鐵路(601066.SH)、萬科A(000002.SZ)與中國人壽都在持股名單中消失。
此外,按記者獲得的上交所Topview,在報告期的三個月中,中國平安旗下主力的交易席位(T20471)在中國神華、中國石油、建設銀行、大秦鐵路與工商銀行五只股票上的淨賣出額超過了10億元,其中對中國神華更達到28.15億元。反而,同一時間區間內,該席位淨買入額超過10億元的僅有招商銀行(03968.HK,600036.SH)一家,也僅10.71億元。
相比之下,中國人壽的處理則溫和了不少,一季報中容忍了接近一成(-9.9%)的投資收益同比下降,但其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一欄的同比降幅也只有241.2%。
事實上,三家公司的每股淨資產(BVPS)變化似乎是判斷其賣股多少的另一風向標。一季報中中國平安的BVPS同比下降12.2%,小于中國太保12.4%的降幅,卻大過中國人壽10.6%的降幅,這與三家公司淨利潤增長(國壽小于平安小于太保)的趨勢恰好相反。而剔除有效稅率向上調整的因素,浮盈的釋放自然造成資本公積的快速減少,正是造成BVPS下降的重要原因。
鋪墊再融資?
回溯三大保險股的上市歷程,中國平安、中國太保與中國人壽之間有著本質的差異,前者是集團整體上市,後者則是分拆上市。于是,在每年的壽險責任准備金計提上,中國平安與中國太保便比中國人壽多了一項考慮──1999年之前的高利率保單准備金。
平安人壽與太平洋壽險分別在2000年與2006年開始戰略性調低高利率保單准備金評估利率,過去兩年的火熱資本市場,恰好給他們帶來了動態覆蓋利差損的好時機。
按國信証券的統計,平安人壽分別在2006年年報和2007年中報、年報中多提壽險准備金27.43億元、62.6億元與96.89億元;太平洋壽險則分別多提4.01億元、20.92億元與34.99億元。
由于調低評估利率的進程可以隨公司自身需要而變化,牛市中豐沛的准備金水平也就使得後面的會計處理有了更大的彈性。
2008年一季度,中國人壽、平安人壽與太平洋壽險的原保險保費收入分別同比大漲38.37%、25.96%和69.98%。
按一般理解,承保業務的突然放量,在某種意義上將加大公司當期營業利潤向保險責任准備金的轉移速度。
然而,平安的報表又是相反的。盡管其一季度保費的25.96%的增幅高過上年同期的23.99%,但該公司提取的保險責任准備金卻從去年同期的 223.07億元,減至123.45億元,同比降幅高達44.7%。反觀國壽,在同比保費增幅從15.91%增至38.37%後,當期提取的准備金同比增幅高達121.5%。
雖然外界無從判斷兩家公司准備金的充足狀況,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人壽將會計處理的標尺進一步收緊,而中國平安則轉變了牛市中慣行的過于嚴厲會計處理。
可作為佐証的另一事實是,兩家公司在可供出售類債券上的不同態度。中國人壽計提了23.01億元資產減值准備,而中國平安的這一欄卻為因“應收保費減值准備減少”的2200萬元攤回。“平安未對可供出售類債券的浮虧做減值准備。”中金公司稱。
由此,昔日旨在業務領域大打出手、資本市場領域相敬如賓的兩大中國保險巨頭,終于在2008年之初的一紙會計報告上相互變臉。個中原委,令人尋味。
同為保險板塊個股,利好利空對于行業內公司往往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上海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私募人士分析,突然放松會計標尺並釋放浮盈的中國平安與中國太保,在2008年都要完成增發使命,而中國人壽則沒有這方面的計劃。由于現時股價正是決定日後再融資的基礎,于是成績單的好與壞,對于兩類公司也就有了不同的含義。
此外,是次中國平安在按監管要求,以中國會計准則披露一季度業績外,還在公布了國際財務報告准則下的數據。按保險股過往,國際財務報告准則下的業績數字往往較中國會計准則更高。該准則下,中國平安淨利潤為71.01億元,同比增長23.6%,BVPS的同比降幅也收窄至9.7%。
而據UBS的估算,中國人壽2007年首季按中國會計准則淨利潤281億元,較國際准則下估算的389億元低了28%。
“同時公布國際准則的業績,或許也是平安希望業績更好看的原因。”某海外大行分析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