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7日星期二

中信證券:明曰千里馬?

   國壽(2628)2008年中期報告,最大的一筆股票投資是中信證券,持有多年,並佔中信證券約17%股權。很多人聽過這家公司,知道是中信集團的一分子,但它到底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精明投資的先決條件是要確保該公司十年後依然健在,否則其他問題根本不值一談(中石油肯定經得起這測試)。中信證券是毋庸置疑的龍頭,十年後健在並更強大是合理預期。中移動(941)便不一定具備這條件了,股齡長的朋友會記得941當年是叫中國電信。而且現正適逢電訊業重組,中移動數年後會以什麼名稱做什麼業務,沒有人敢保證。前輩林森池說控(005)當年被視作港英政府的中央銀行,令人對它建立起信心,甚至擁有將新股當鈔票的專利。中信證券是有一定條件發展到這樣的境界。


經歷熊市仍沒虧損

  盈利能力方面,根據彭博資料(回到1999年),從未虧損過。結合其他資料,過去八年每股盈利和每股賬面值複合增長分別約40%和34%;而過往五年平均ROE約16.5%。當然,要注意從2005年股改後市場是翻天覆地的變化,之前的數據重點是,無論熊市有多熊,它都沒有虧損過,是一個良好的紀錄。

  畢非德不喜歡過分負債(李嘉誠也強調企業現金要比負債多)的公司,中信證券怎麼了?它幾乎沒有任何長期負債。賬目上的短期負債是因為它是券商,所以有大量客戶交易資金以短期負債記賬(同時一定會有相應的銀行存款和結算儲備金以短期資產記賬),並非真負債。因為監管嚴格,銀行也根本不會大量借錢給它做炒賣,所以像美國券商的超高槓桿式經營(比銀行槓桿還大)導致隨時爆煲的情況,基本上在中國不會發生(風險管理部的工作相對輕鬆了)。中資券商的資產負債表簡單易明,不像美資券商因為有太多衍生工具,根本沒有人知道他們的Book Value有多少是虛的。尤其在次按後,美資券商P/B都極低(高盛現在約是一點五倍,其他主要對手更低)。


央企背景具網絡優勢

  上市歷史太短的公司,一般看不到它在down cycle(經濟不好或市場差)時候的表現,畢非德通常不考慮(中石油是上市三、四年後畢非德才出手)。中信證券2003年1月上市,經歷2005年前國內數年的熊市(當時香港是牛市,不要混淆)。中信證券成功因素之一是它早上市,去年10月更增發股票,籌集250億元人民幣(簡直有香港大孖沙的影子),更為人稱道是它在2003至07年動用近40億元做了最少十五次(根據高盛研究報告)一定規模的入股或增持或一次過完全併購國內其他券商或基金公司,之後這些投資就發揮了巨大作用。做得券商/投行這種生意,自己不懂把握併購對象和時機,很難做到一流。因此過往多年每次行業╱市場有大變化,中信證券事實上都能從中獲益和壯大,如今更坐擁數百億元人民幣閒置資金(並沒有亂用,絕大部分買入債券收息並等機會)。當大家認為券商股只會跟大市起跌,毫無特別,只在牛市才應考慮購入短炒時,事實是,中信證券上市至今的股價表現都一直優於A股指數(outperform the market),很可能是一匹好的千里馬。

  中信證券主要的競爭優勢在那裏?每項業務幾乎都是第一或第二。中信集團是央企,中信證券有這背景實力無疑問的母公司做背靠,形成了商譽、網絡等無形資產。營業部網絡也是數一數二。它有國企文化和管理的一些問題,國內資本市場發展歷史短,專業程度不能完全跟國外券商比,但這些因素長時間是可解決的(高盛經歷一百三十九年才有今天,中信證券1995年才成立)。

  中石油(857)也有國企的問題,證明從投資角度看,無形資產(中石油幾近壟斷的權利就是無形資產)的長遠價值,往往比中、短期內部管理情況的重要性高。像高盛這樣優秀品牌的券商,也曾經歷近百年非常家長式經營和管理的歲月,而當年成功打響品牌很歸功於與政府和五百強企業打好長遠關係。先有這些關係和項目,人才就不怕不會來。

  中信證券本身就有這方面的先天條件。其他中資券商多數看重零售,但中信在機構和零售的兼顧和平衡算是最好的。盲點是中國其他行業龍頭市佔率很多是三分一甚至一半以上,中信雖有龍頭專利,但行業整合還在初期階段,很多業務市佔率只在8%到約20 %之間。之二作者為CFA、 獨立股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