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證券盈利可預測性比想像要強,但它不是可口可樂或麥當勞,盈利一定有波動(股票其實可看成一種浮息債券,最重要每年有錢賺﹝等於有息派﹞,年年每股盈利直線向上的公司要麼就不能持久太長,要麼就是用會計手法調教出來),可以說是行業特性(你不能改變它,惟有接受它)。
中信經營的是愈來愈多元化的資本市場平台(歸功於相關監管和決策制定者的努力),而現金流(一流企業家和投資者萬二分關注的一項)是不用太擔心。靠天吃飯(很依賴A股成交量)是對的,但只對了一半。經紀業務(brokerage)不是它唯一的盈利來源(但現金流極強而且是會「噴」奶的現金牛);資產管理規模巨大,管理費是穩定收入(以現規模來說是每年10億元計的現金收入);投行業務主要做大項目(現在聽說醒目地進軍中型項目尋求多元化和企圖打擊其他對手),盈利能力強,現金流主要集中在項目做成後,但國企的底薪不高,投行人員數目不可能是天文數字,現金流壓力無論如何不大。
龍頭品牌資本實力雄
一些資本密集的業務如自營和直投,只要洞悉時勢(是券商的自然優勢,因有資訊優勢,洞悉市場變化比較快),賺一點錢是合理預期。手頭上有一些長線會增值的資產很重要,這也是保險公司比銀行佔優的地方之一。它的龍頭品牌和行業內最強的資本絕對有機會將它的優勢更擴大和業務更多元化,達致像長實(001)及和黃(013)一樣的盈利平滑效果(有機會請一讀朗咸平的巨著)。
中信證券2008年上半年盈利仍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長(其他九成券商都因市場變差而倒退)。它穩健而沒有像美資券商經常進行一些危險的創新活動(主要是監管力度大)。這樣的業務性質從畢非德這樣的一位金融巨子來說,是異常簡單易明。它的綜合性經營突出了券商不同業務的互補和緩衝性(例如股票IPO少了,但債券發行可能多了),而且這個行業主要靠網絡和「食腦」,資本開支(Capex)很低,賺到的錢都可以循環再用,又是一個favorable long term economics了。
如給大家足夠資金(如10億美元)和一群頂級金融精英,能否打敗中信?中金作了極佳的嘗試,投行業務大概做到與中信並駕齊驅(他們都同時拋離像瑞銀和高盛等外資),但就是不能做到像中信的綜合經營和幾乎每個業務都強過其他人(最少都強一點點)。試問要經常出現像中金一樣的挑戰者談何容易?中信的護城河是有一定保障的。至於外資券商,幾年前給他們營業牌照都不要(心態是大型IPO和併購才是大生意,在外國的確是,因傳統經紀業務在外國已成過度競爭的生意,投行賺錢會多幾十倍甚至更多;但中國現階段是相反,一家出色的營業部一年可產生純利10億元人民幣),是聰明反被聰明誤,錯過了過往三年散戶瘋狂參與大牛市而累積大量資本的大好機會。如今因資本規模細,綁手綁腳,自營規模可能只可達到1億、2億元(人民幣.下同),幹不出大事來。另外,理論上銀行雖然有多方面可給予券商長遠威脅,但畢竟銀行已有很多自己要做和改進的事,相信中國會鼓勵專業化經營,券商有自己的空間。中信集團下有中信銀行可與中信證券合作,互相都大有發展空間。
業務多元化有安全感
誰在管理中信證券?它是國企背景,算是國家派人管,另外聘專才。風水輪流轉,把錢交到中國政府管理,可能比交給美國政府強。國家背景令管理團隊萬一有更替也不怕大大影響企業核心競爭力。另外,聽說它的自營部門在上證指數4000多點全身而退,算是代表了它的水平。其他內部管理相信必定有改善空間,但國內金融人士進步已非常快。
在財務報表易明、乾淨和沒有像美資券商和銀行等「虛」的情況下,P/B二倍算合理。林森池願意以P/EV(embedded value,內涵值)三倍買國壽,畢非德如開價二倍P/B(約16元,8月最低見過16元多)也合情合理(不是跳樓價,但是合理價)。幾乎無槓桿,閒置現金等值物最少300億元,每股16元市值不到1200億元,2007年盈利高峰近120億元,2008年上半年近50億元,ex-cash的2008預期P/E可能只得十至十一倍。加上各大監管機構「幾萬對眼」睇住,人工成本遠不能與外資券商比,簡直是股東權益為先的模範企業。業務最多元化,創新業務必定先拿到牌照,又無SIV╱CDO╱CDS減值危機。安全感應該頗足夠吧?!再加上沒有被「熊仔餅」「跣一鑊」,有運氣之外,這種學習也是寶貴的無型資產,而且又沒有大小非問題(要解禁的已在8月都解禁了,是全流通狀態)。當然,任何有經驗的機構投資者,都會比較目標公司與其他國家相似性質企業的估值才做最後決定的。之三.完作者為CFA、獨立股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