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於滙控的新聞,令投資者憂心忡忡,不少評論不看好它的短期前景。不少投資者即使對滙控信心動搖,但始終不捨得賣出,那麼是否應該放棄供股呢?另一方面,富豪紛紛表態看好滙控,更身先士卒分包銷滙控今次的世紀大供股。其中一位富豪說,滙控供股價每股28元實屬便宜。很多人都認為,這次供股是滙控股票大平賣,齊齊益街坊,不供不是「蝕大底」嗎?
此股不同彼股
筆者認為,投資者的選擇不單只是供或不供,而是任何選擇都一定要明白今次供股內裏的財技迷陣。
以3月6日收市價計,滙控一股43.5元,每股供股價28元,怎會不是股票大平賣?對不起,請注意,前一股(43.5元)及供股(28元)是不同的股份,正是此股不同彼股,為什麼?
滙控今次供股是十二供五,即是說,滙控的股票數量大幅增加。當滙控賺錢後,自然會分派給股東。在供股前,盈利分十二份;在供股後,盈利則要分十七份。很明顯,若供股前每股可以分得17元,供股後便只能得到12元;也就是說,供股後的每股所擁有的權益只是供股前的每股十七分之十二,即0.706。以實際權益計,投資者用28元供股的權益等同供股前以39.67元買入的一股,在上周五歐美時段,滙控股價已經跌破這個股價水平。
若然供股價不吸引,短期股價也不看好,是否可以簡單地放棄供股,不聞不問呢?絕對不可以,否則你的財富便任由大鱷打刧。要明白背後道理,必須認識今次供股的結構。
為方便起見,以下採用簡化的假設:假設投資者A有一千二百股滙控及現金14000元。滙控股價在供股前反彈,供股重現吸引力,供股前滙控最後價是50元,那麼他的滙控資產是60000元(50 x 1200),總資產是74000元(60000 + 14000)。十二供五的意思是滙控會送給他五個供股權,每個供股權可以讓他以28元換取一股滙控;也就是說,他可以付出14000元(28 x 500)供股。當供股後,A是不是擁有一千七百股滙控,每股50元呢?若是如此,他供股後的資產豈不是85000元(50 x 1700),突然因供股而上升11000元?當然不可能。
事實是當供股後,滙控的股價便自動調整,令每位投資者的總資產不會變動,這就是所謂除權。在除權後,滙控每股值多少錢呢?答案是43.5元。原理很簡單,A的總資產是74000元,他再無現金,只有一千七百股滙控,因此每股滙控應值43.5元(74000 ÷ 1700)。
勿坐以待斃益大鱷
五百股新滙控股票以28元買回來,除權後便立即升至43.5元,豈不是「超抵」?A被便宜價供股迷惑了,他忽略的是,原本的一千二百股由每股50元跌至43.5元。
供股其實是一個財富大轉移的財技,若不明白箇中道理,散戶的財富便可能被大戶偷走甚至劫走。由於以便宜價吸引投資者供股,原有的股票便被大幅攤薄.在以上例子,若A放棄供股,什麼都不做,原有的一千二百股每股股價由50元,在除權後跌至43.5元,A的總資產由60000元跌至52200元,減少了7800元。
文雅一點是攤薄,通俗一點說是被偷走財富。因此,小投資者必須緊記,無論你怎樣不看好滙控,在供股時不能什麼都不做,否則便是坐以待斃,任人魚肉,讓大鱷坐收漁人之利。至於做什麼呢?不要以為一定要供股,還有其他選擇。
若A選擇供股,雖然原本一千二百股市價下跌7800元,五百股的供股卻可以彌補損失,這是十分易明的。A付出14000元換得五百股,除權後升值至每股43.5元,總計是21800元,也就是上升了7800元。總結來說,供股其實是避免被偷走財富的自保行徑,然而,卻要加碼增持,也是公司進行供股的目的。這個選擇正是增持策略,那麼這是不是溝淡呢?那不一定。很多人心中以為是溝淡,但正如前述,28元供股價,等同除權前的39.67元股價。若供股前滙控最後股價是低於39.67元,A的供股行為其實是變濃。
沽股套現再供股
當A明白到,原有的一千二百股是一定會跌價,而五百供股卻會升值(當然假設了除權前滙控不會跌至28元),若A若沒有額外資金,他會怎麼做?他自然會想到,除權前股價貴,沽出部分貴股票,換取足夠現金,用作供股之用。在以上例子,A可以沽出三百股,得回15000元,足夠五百股供股有餘。這就是沽股又供股的「保持」策略。在50元股價下,A沽出三百股(四分一持股量);若股價跌破40元,A便須要沽出更多股票,數量達四百股(三分一持股量)。股價愈跌,沽出數量便愈多。
滙控的機構投資者如巴克萊銀行及蘇格蘭皇家銀行自顧不暇,根本沒能力增持,但他們一定不會愚蠢地放棄供股。出現的結果是,大量沽出滙控股票,套回資金稍後供股。部分大型投資者得到內幕消息或早作預算,他們會事先賣出ACCUMULATOR,由散戶長期而大量地接貨。在「現金為王」的年代,即使公司前景理想,但大折讓供股只會造成海嘯般沽壓。
另外一個選擇就是沽出供股權。若A沒有沽出任何滙控股票,仍持有一千二百股,A可以有一段時間決定供股與否。在這期間,滙控會給予A五百股供股權,只要A付出每股28元,便可以轉換為正式的股票。
面對這批供股權,A有三個選擇,第一自然是供股;第二是放棄供股,正如前述,棄權是最不智的做法,很多投資銀行及富商願做包銷商及分包銷商,是不是代表他們看好滙控呢?不一定。當其他人不願供股時,包銷商會代替供股,作為包底,若A放棄五百股供股權,包銷商便可以用28元供股,換取除權後市值變為43.5元的股票。換言之,A原本一千二百股被攤薄的財富,移影換影轉到包銷商手上。如果滙控股價在供股前跌至28元以下,包銷商便要虧本,表面上要承擔風險。不過,只要想到他們可以同時沽出甚至沽空包底的股數,他們是穩賺的。
第三,A可以在市場上將供股權轉讓予他人,由他人供股。滙控供股權可在3月23日至31日期間內買賣,運作有如股票及窩輪般,但亦有碎股的麻煩。供股權值多少錢呢?以上述例子,除權後滙控每股值43.5元,投資者A若心急沽出供股權,以10元掛出賣盤,大戶自然隨即買下。因為他們可以再補28元便可以換取一股滙控,成本只是38元。同時他們可在市場上沽出或沽空滙控,套取43.5元,無風無險便賺取每股5.5元的利潤。這個套戥活動會推高供股權價格,同時推低股票價格,直至二者非常接近以至無利可圖為止。因此,市場力量將供股權價格推至除權後股價減28元的水平。
若A沽出供股權,他只持有一千二百股滙控,於是他投放在滙控的總資產便減少7800元,因此這是減持策略。要留意的是,若極多投資者選擇沽出供股權,再加上套戥活動推低正股,供股權股價可能跌得很快,套回的金錢可能失去預算。
最後要一談供股比例,十二供五,與二供一比較,對滙控資本比率的改善有何分別?其實這個效應理應相差不遠,為什麼滙控選擇十二供五呢?要知道,十二供五的供股比例令極多數小投資者出現不足一手的碎股。滙控一手要四百股,一百六十五股供股便變成碎股,往往須要特別安排才可以成交,通常是打了很多折才賣出。於是A有二個選擇,一是即使要賣出滙控,也只一手一手賣出,碎股惟有長期持有,這樣便喪失股票的流通性,甚至可以說,這些股票如同「蛋家雞見水」失去使用價值;二是無奈地打折賣出碎股,換取財產的變現可能性,結果當然是散戶的財富轉移至集腋成裘的大戶手中。滙控管理層是不知者不罪,還是明知故犯呢?
作者為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