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30日星期五
建行AH籌750億 內銀料有秩序集資
工行交行首季多賺18%及31% 民行飆七成一
國壽增長可延續 內地首季保費升四成
2010年4月20日星期二
中國移動首季盈利254億元 同比增長1.1%
2010年4月14日星期三
招行淨利下滑13.48% 淨息差或加速反轉
2010年4月13日星期二
Paypal聯手銀聯,中移動入股浦發
今年增大債券投資
潘石屹50億押寶上海 是"被逼"出京OR"雪恥"
2010年4月12日星期一
中移動成浦發第二大股東 王建宙比馬雲走得遠
2010年4月11日星期日
SOHO今年斥逾106億買地
SOHO中國(410)董事長潘石屹警告,二月及三月份內地樓價升幅過快,並不正常,預料高樓價無條件長期維續,若樓價持續急升,擔心會出大問題,建議當局實施物業稅抑制房價。認為樓價上升歸根究柢是市場供應不足,加上寬鬆貨幣政策的刺激,令需求飆升。該公司今年會繼續在北京和上海等主要城市買地,投資金額料超過去年一百零六億元(人民幣,下同)的水平。
潘石屹昨出席海南博鰲論壇時向路透社表示,雖然今年的投資會高於去年的一百零六億元,但該公司會非常謹慎地選擇發展項目,並指現時高樓情況未必可持續性。他說:「今年還是要非常小心,我們選擇的地盤一定要能抗風險。」他指出,一些抗風險能力強的項目和土地,均集中在大城市的繁華地段。預期今年內地項目的預售收入約達一百八十億元,與去年售樓收入一百三十六億元比較,大增三成二,該公司目前待售物業總值四百五十億元,預期可保證未來三年業績維持增長。
他指出,無論土地價格或樓價,在過去兩三個月的升幅,是他發展房地產業以來最快,他說:「像二月和三月這種上漲幅度和成交量,個人認為是不正常的,上漲太快,很難持續下去,如果這樣持續下去一定會出大問題。」潘石屹認為樓價急速上漲難以持續,並警告若情況持續,一定會出大問題。他建議有關當局應實施物業稅,除可抑制樓價外,對減少貧富懸殊亦有幫助。
該公司多個位於北京、上海、海南等地的發展項目銷情理想,他有信心今年該公司的利潤可會保持較佳的水平,他指出,SOHO中國的利潤在去年年底已鎖定,故今年無論發生甚麼事,有關的盈利已經鎖定了。SOHO中國早前公布,今年首季的協議銷售額按季增一成三,至五十八億元。他又指出,若人民幣升值對該公司會是好消息,因為該公司所有資
2010年4月8日星期四
4G面世日 中國稱霸時
中國人壽去年淨賺328億
2010年4月7日星期三
避熱趨冷 投資之道
2001年上半年我老曹曾批評那些「銀行加息股市跌,銀行減息股市升」的理論,因事實並非如此。例如2001年1月至03年6月美國減息,美股到2002年10月才上升,港股到2003年4月才上升。2004年7月起美國一直加息至07年初,美股同港股在這段日子卻大升。2007年9月美元開始減息至08年12月,美股卻一直下跌至09年3月。上述事實粉碎了「銀行加息股市跌,銀行減息股市升」論!
到今年又有人在電視台上說「加息股市才上升,減息令股市下跌!」有時真的被這些「財經演員」激死!
其實,答案早在1973年出版的 The Stock Market: Theories and Evidence 一書內,該書由芝加哥大學教授James H. Lorie聯同另一位芝大副教授Mary T. Hamilton所撰。兩位教授分析過去一百年美股表現後,結論是貨幣供應改變而非利率升降,才是影響股市升降的真正原因。由放鬆貨幣供應到股市上升,其時差可以從零到二十一個月,平均是八點八個月。反之,由收緊貨幣供應到股市下跌,其時差由零到十一個月,平均六個月。1929年9月華爾街發生危機後,聯儲局要到1932年3月才開始放寬銀根,令道指到1932年6月才止跌回升,即使1929年9月至1932年利率不斷下降。到1936年7月,聯儲局又再抽緊銀根,到1937年3月股市又回落。聯儲局到1937年12月再放寬銀根,美股要到1938年5月才止跌回升。
濫發貨幣未必觸發CPI上升不過,這次貝南奇在2007年9月已開始放寬銀根,為何美股要到2009年3月推出量化寬鬆政策後才上升,時差竟達十八個月?The Stock Market一書不是認為:一、利率升降不能影響股市升降;二、貨幣供應改變可令股市升降嗎?2001年9月日本政府推出量化寬鬆政策,為何日股並沒有止跌回升?另一位作家David Durand在Growth Stocks and the Petersburg Paradox一書中認為:股價除了受貨幣政策影響外,更受O及純利增長率影響。在高O及企業純利增長回落期,即使增加貨幣供應亦不能改變股市方向,上述便可解釋2001年日本推出量化寬鬆政策卻未能令日股上升的理由,以及2007年9月聯儲局雖然立即放寬銀根,股市亦只升多兩個月便大幅回落的理由,因為2007年10月股市O太高及企業純利進入回落期,令放寬貨幣政策失去效用。
事實上,在高利率期一樣可以出現經濟泡沫,例如1970年代;在低利率期一樣可以沒有經濟泡沫,例如三十年代的美國。透過增加貨幣供應令股市上升,必須有以下條件配合才可︰A. 股市處於較低O水平;B. 企業在可見將來純利進入上升期。在兩大條件配合下放寬銀根,股市才可止跌回升。
許多人擔心美國貨幣供應大升後遲早引發通脹(指消費物價指數上升),不少人更以1970至80年金價由35美元升上850美元作為藍本。1979年底雪茄伏上台,到1981年把利率抽升到CPI升幅之上2厘,才成功控制美國通脹率。七十年代美國的經驗令人們認為︰政府增加貨幣供應必然引發消費物價指數上升,利率必須維持高於CPI升幅2厘才能壓制通脹率。上述又是以偏概全的觀念,因為在五、六十年代美國政府一樣濫發貨幣,卻沒有引發CPI大幅上升。
另一以偏概全的觀念是︰增加貨幣供應必然造成資產泡沫,例子如1985至89年日本以及2005年8月至07年10月的中國。真的嗎?但2001年日本政府推出量化寬鬆政策後,為何沒有引發另一場資產泡沫?2007年12月美國政府大量增加貨幣供應,亦沒有帶來資產泡沫。
貨幣流速影響更大
通貨膨脹其實是指流通貨幣增加,而非指消費物價指數上升。1914年聯儲局未成立前,美國實行金本位,理論上應該沒有通脹,但1913年前美國消費物價指數仍有升有跌。美國聯儲局成立後,理論上今後應沒有通縮,各位又如何解釋1930年至1939年的通縮?事實上,政府增加貨幣供應,上述貨幣如用作購買黃金則令金價升,如購買商品則令商品價升,如買物業則樓價升。在新興國家,由於不少人仍需要多買食物、衣服等必需品,貨幣供應一旦增加,CPI亦必然上升。反之,在發達國家,新增貨幣極少用作增加購買食物、衣服等生活必需品,因此即使貨幣供應大升,CPI升幅仍極之有限,例如去年3月起美國新增貨幣便主要用作購買股票。較貨幣供應影響力更大的是貨幣流速(即金錢從甲手裏流向乙,再流向丙……),上述對CPI的影響力大於貨幣供應。貨幣流速又往往受資產價格升降影響,例如1997年8月至2003年4月香港因樓價回落令香港貨幣流速大減,繼而引發通縮。